写作模板网 >教案大全

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8篇

编写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有了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教学中的挑战和困难,提高教学的应变能力,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8篇

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1

教学进度表:

周次课题

1-2周《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1课时

3-4周《美术是个大家族》2课时

5-6周《小伙伴》2课时

7周《在校园中健康成长》2课时

8周《我们的风采》1课时

9周《有创意的字》1课时

10-11周《精美的报刊》2课时

12-13周《描绘我们的校园》2课时

14-15周《设计我们的校园》1课时

16周《实用又美观的日用产品》1课时

第一单元什么是美术

第一课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多重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立意与表现方式及手法。

难点:怎么理解美术一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不同肌理的石头、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一)引导阶段:

1、教师活动: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为背景音乐,观看祖国壮丽山河的实景图片,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一起欣赏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

2、教师活动:快速画出中国版画的轮廓线。提出讨论:这样的图形作为歌颂祖国山川美景的图画可以吗?说说你的观点。

3、教师总结: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符号化的形象很难传递出深厚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情感上的共鸣就需要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点明课题。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和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绘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教师介绍尺寸、绘画技巧,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分析:

(1)从构图角度分析:近景、中景、远景分别是什么?

(2)从色彩角度分析:画中怎样体现出季节、时间段的?

(3)图画中的形象分别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4)画家们是通过怎样的视角表现如此宏大的场景的,换种表现视角行不行?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块不同质地的石头,找几位同学触摸之后对其质感进行评价,以便更好的理解画家对山石肌理感的表现。

(1)自然山石的幻化——“抱石皴”法。

(2)红日的霞光对画面整体气氛的烘托作用。

学生思考、体验“肌理”的含义。

3、多媒体展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在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作业布置

结合本课欣赏的作品,谈谈自己对美术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的理解。

教学反思

1、《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到底美在哪?

2、今后欣赏美术作品从哪几方面着眼?

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本课不是从传统的角度介绍各个画种,而是以材料来区别不同的画种,力求使学生明白画种的不同,是因为画家使用的材料的不同。本课还希望通过对一些现代艺术的介绍使学生明白随着时代的前进,美术材料也在不断地出现新的变化,新的材料会带来新的审美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欣赏课本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回忆在小学时欣赏过的图片,进行美术作品制作材料的分析。

(二)难点: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从美术作品的材料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门类。

三、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性学习要特别强调学生进行研究。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探究的氛围,要有探究的课题。这节课的探究题目就可以确定为:“是什么决定了美术门类的不同?”

1、教师放映幻灯或者录像片,向学生展示美术世界的丰富多彩,为学生创设一种置身于美术作品之中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细部,让学生看出不同画种的效果,甚至能够看出不同的材质。

2、回到课本上的图片,具体地分析每幅作品由于材质的不同,使得美术作品效果截然不同(以学生的自行探讨为主,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如将《父亲》和《秋瑾》对照,同样是画人物,它们有什么不同?(可以从色彩、光线、立体感等方面相互对照)

3、教师设计一些类似智力测验式的思考题,看学生是否能够将艺术作品和材质正确地“挂钩”,一边看作品,一边正确地找出作品使用的材料。课前,师生均应准备一些画作印刷品、幻灯片或录像等以补充课本内容。像学生甲指版画《秋瑾》,学生乙找出版画用的材料;学生甲出示卡片——“浮雕”,学生乙就要指出书上图片中的浮雕;学生甲出示“水彩画”的卡片,学生乙就要从课本外找出一张水彩画的作品。

4、为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可以从课本之外找一些图片,让他们做出分析和答案。

5、找出一些图片留给学生作课外的探索。如设计领域的广告,就有不同的材质。如版画中的铜版画、石版画都可以让学生了解,但不要在课上花费太多的时间。通过课外的探讨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地学习知识,为他们创造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机会。

6、小结:这一课,我们认识了美术世界的广阔性,了解了按材质的不同美术的分类。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让我们去发现,去鉴别,进而去创造美。

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捏小泥人的一般方法。

2、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

3、体验学习活动的快乐,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

重点

在活动中掌握捏小泥人的方法。

难点

想象一定的情境,并根据情境做出各种造型有趣的小泥人。

教学准备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各种黏土。

教学方法

体验与讨论相结合,探究式方法。

板书设计生动的小泥人

骑鸡娃陕西安寨

踏青北京

击鼓说唱佣汉(夸张、诙谐)

制作要求:大胆、生动、夸张)

教学过程

一、走进教室 看一看

1、课件展示在教室里玩耍的小泥人的图片,提醒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回答(引导学主回答出“什么人”、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

二、做个泥人 试一试

1、师生一起随意捏个外形。

教师在视频展示台示范讲解。(强调“随意捏”,要大胆,可夸张一点)

2、指名展示,师主共同调整。

三、捏捏泥人 动一动

1、课件展示小泥人的不同动作,配欢快的音乐。

2、师主同做“小泥人的体操”。

3、教师提问:你是怎样让你的小泥人做不同的动作呢?

教师小结捏泥人动态的要求。

四、美化泥人 乐一乐

1、课件展示5张制作完整的小泥人图片。

提问:你觉得他们美吗?美在哪里?你能看出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师生共同总结美化小泥人的方法。并用课件展示。

2、师主共同美化自己的小泥人。

3、指名展示,师主共同点评、调整。

五、合做泥人 玩一玩

1、课件展示一组小泥人的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从泥人的动态、细节的美化以及组合几方面来欣赏。

2、分组讨论:我们的小泥人在教室的哪个位置做游戏,做什么游戏。

3、小组合作表现。

六、展示泥人 评一评

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的要求是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二、教学思路: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学生都称赞这幅画画的好,但好在哪里,画面的艺术处理如何高于生活的,只要将"生活中的原型"与作品加以对照,再运用提供的相关艺术处理技巧的资料加以分析,学生就可以领会。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五、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教材,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如各类艺术作品(实物、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部分学生亦可准备语言表演或肢体表演的节目。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安定课堂。

(二)导入。

1、影视欣赏: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三)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①映示国画作品《虾》(教材p4)

齐白石是我国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

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①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②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教材p4)

这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③学生看教材p6,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

④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⑤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

--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

--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在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__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的传神美

凡高的油画作品的色彩美

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悲壮美

4、美术作品创作的表现形式。

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

图例:油画《父亲》(罗中立)、油画《泉》(俄)(普拉斯托夫)

表现性: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图例:油画《开花的苹果树》《灰色的树》《红树》(荷兰)(蒙得里安)、中国画《松魂》(吴冠中)

(四)其他艺术作品赏析。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实例。

提示1:实例可以是美术作品,也可以是音乐、舞蹈、戏曲、影视作品,还可以是文学作品。

提示2:学生展示时,可出示实物,也可出示图片资料、音像资料,还可进行语言或肢体上的表演

(五)课堂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结合课件讲述名家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述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毛泽东

2、师生共同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课件映示"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图"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3、映示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六)结束语: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体验美,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然后---起享受美吧!

(七)课后拓展

一、写一篇相关主题的小评论

二、出一期相关主题的墙报

三、开一个相关主题的班会

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5

(一)课时结构:2课时

(二)教学目的: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上册07课灯与光

1.学生能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简单的圆筒形、三角形、正方形及其变式

2.学生愿意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与光。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对于灯光的情感,体验,尝试分析灯饰的材质、造型及装饰对于灯光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

1.手工制作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素质培养。

2.制作方法步骤及外观造型设计。

3.灯饰制作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性。

(四)教学难点:

1.灯饰制作在表现内容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保证结构的正确性系统性。

2.在造型设计上受哪些因素制约,在制约中又如何去拓展。

3.好的制作如何去欣赏,分析好在哪里?它需要学生去发挥想象和创造,对于初中的学生,其作业的难度和要求要有一个定位。

(五)教学设计:

1.用一定的欣赏情景导入,教师利用纸质灯饰设计与制作中出现的现象,提出合理的设计与制作要求。

2.在班级教学中分组进行竟赛活动,激活教学气氛,营造一个自由的气氛和空间。

3.结合灯光欣赏圆筒基本形的纸质灯饰引入情景,学习基本形的变化要点,鼓励从大自然、优秀造型艺术及民间美术造型中获取启示,教师总结在造型装饰设计及制作中关于材料、工艺的经验体会。

4.变化出富有特点并适于灯饰结构要求的造型,满足透光要求的纸质材料,发现适于设计制作灯饰的装饰形式。

5.选择、整理、综合、变化更多造型与装饰的形式,尝试灯饰设计与制作。

(六)教学要求:

1)在纸材的选择上提供选择范围给予必要的提示。

2)充分考虑灯饰造型、空间大小、形状、高低、结构及发光之后的效果等要素。

3)学生灯饰作品有在变幻灯光下进行实物展示是本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特别注意用电的安全教育。

4)强化灯与人们的生活、感情的关系、感情的关系应注意光的不同效果给人的心理暗示。

(七)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灯光图片(城市夜景)、简单纸制手工(小制作)、彩色硬纸板、剪刀、刻刀、铅笔及各种粘合剂。

2)教师:关于灯光的一些照片、灯罩图片、灯饰实物、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习阶段:

1)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关于灯饰制作的相关图片,简单谈谈对制饰制作的感想。

2)欣赏挂图、照片、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共鸣。

3)根据挂图、图片、以四人为一小组,畅谈灯饰作品的形、色、质感,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便于理解掌握。

4)融以游戏的方式,观摩和触摸各种灯饰实物进行感官体验,获得关于材料、造型、制作工艺的经验性认识。

第二阶段,指导阶段:

1)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你生活周围的

灯,如:路灯、吊灯、壁灯等等,说出它们的造型、形式及材料有哪些美学及实用价值,跟你要制作的灯饰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2)介绍纸制作灯饰的材料运用及多种造型选择,灯饰设计的主要形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多变组合形等,每个形状的灯饰适合于不同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然界、民间美术及优秀造型中的形与色,从中借鉴、发现、综合、整理、转化出适于设计制作纸制灯饰的形式语言。

3)纸制灯饰的主要特点:造型冼炼、生动、简洁明快、适易掌握、美化环境。

第三阶段,制作阶段:

1)了解灯饰的艺术特点与功能,借鉴优秀建筑和民间美术相联系,分析造型艺术可以进行几个形体组合、充分发挥联想。

2)善于师生交流制作灯饰的感受,调查生活中与灯有关的内容。

3)用自然硬质媒材或人工硬质纸材,通过折压造型、切割变化、粘合成型、折起调整、整理组合等技法进行立体造型游戏。

4)用单色和彩色纸材,采用折、剪、刻、拼、帖等方法进行以立体构成为主的练习。

制作过程演示:

第一步:用铅笔在彩色纸制板上轻轻画出你所要折叠的图案。

第二步:用刀刻出所要折起的部位,刻掉透光部分的图案纹样。

第三步:用透光纸(白色、彩色均可)在里边粘帖整理。

第四步:按开始时刻出的部位折起调整、整理成型。

第五步:把备用灯具准备好,接通电源(注意安全)把制作好的灯饰放在上面,照明使用。

(九)教学评价:

1)在寻找纸质材料时注意了哪些材料特性及实际使用中的效果如何?是否积极参与立体造型游戏活动。

2)是否对媒材的形与色感兴趣,发现并收集身边可以用于立体造型活动的废旧材料及对材料的联想。

3)你在设计制作灯饰过程中能否及时调整与完善原有的构想,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4)你认为自己制作的灯饰在什么样的条件、环境下使用更合适。

(十)课后小结: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展开自评和互评、教师综合评价。

2)师生共同总结设计与制作的新知识、新结论。

3)选出好的灯饰作品进行灯光演示,同学观摩教师给予肯定。

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6

教学方法:讲解、欣赏、观察、比较和练习相结合。

一. 教学目的

通过线造型素描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结构线表现物体之间的比例、轮廓、体积、对比、远近、方法和透视等的作画方法,培养学生对形体结构的理解能力,发展窨造型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讲解线造型的功能和线造型素描的步骤。说明物象形态内部的构造特点决定了处部形态的面的性质。

难点:运用结构线刻画物体内部和外观的组合关系,直至结构本身。

第一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1.线徒刑的素描作品数幅,明暗素描作品数幅;2.立方体和圆柱体框架模型一个;

学具:软芯铅笔、橡皮、课本、作业本。

第一课时

(1)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堂常规及学习用具的准备(2) 。

(3) 导入新课线造型素描作品数幅和明暗素描作品数幅,(4) 给学生欣赏、鉴别、然后讲解。

设问:线造型的素描和明暗素描有相同点和不同点

(5) 讲授新课

1. 线造型素描的特点及线的造型功能。

线造型的素描图是通过线结构的运用,直接体现和暗示物体的体积、远近、方位和对比等牲,表现出物体内外部组合关系及前后左右的空间状态。

线造型素描剔除或减弱明暗色调层次,强调物体本质的实在的形体结构,所以表现物象的效果明确、肯定、清晰和刚劲有力。

线徒刑素描是以线徒刑的方式研究自然的造化和物象的结构,线的造型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表现物象的外形轮廓,(2) 勾画形体的边界。

(3) 表现物象的内外结构、空间位置、透视变化及物与物之间的组合关系。

(4) 表现物象的虚实关系、明暗关系及体积感。

(5) 表现物象的势、力、节奏、韵律感,(6) 抒写人的情趣,(7) 气质。

线造型素描不但可以在美术专业方面方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以图解形式适用于理工科专业中,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种徒刑技能服务于设计,在建筑、园林、工业设计等图纸绘制上,结构线的徒刑已成为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种设计手段,广泛适用到现代建设的各个产生领域中。

1、 立方体与圆柱体

(1) 立方体(对照立方体框架模型分析)

立方体是一切形体的基础,它的结构是由大小相同的六个正方形平面,按照垂直关系而构成的。

圆柱体是以长方形的长边为轴,旋转360。而构成。也可以说是由无数个相同的圆面叠杨(如硬钱币叠成一圆柱体)

教材p14上图,立方体与圆柱体结合图形是说明立方体内可以产生一个圆柱体,圆柱体在立方体内的构成是以一个正方体的二分之一边为轴,以立方体一个面的中心点为圆心,旋转306而成。圆柱体的立体感可通过顶底面的透视圆面体现。

(6) 作业要求

1、 临摹p14立方体和圆柱体范画。

2、 用3b、和6b铅笔作画,3、 要求表现物象透视准确,4、 结构清晰。

(7) 课堂小结:

选出一部分作业讲评,指出优缺点,布置下节课的学具准备。

第二课时

(1) 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1、立方体的切挖模型;2、用泡沫塑料做两个相等的长方体模型,把它们拼在一起是一个立方体;3、大幅基本形体切挖挂图;4、能进行切挖的软性固体材料。

学具:萝卜、柑桔、苹果、肥皂、泥巴等软性材料;2、小刀、铅笔、橡皮、课本、作业本。

(2) 组织教学:

(3) 复习旧课,

(4) 导入新课

我们了解立方体及圆柱体的构成,那么把这些基本形体进行切挖后,会是怎能样一种结构变化呢

(5) 讲授新课

板书:基本形体的切挖:

1、 立方体的切2、 割与组合:

课本p14下图说明从立方体中间切开成为两个长方体,然后将这两个长方体可以拼叠成各种造型(用二个长方体拼叠演示)

切去立方体的八分之一,首先找出立方体三个相邻的面的面中心点,并把每个面分成四等分。然后将三个相邻的四分之一等分垂直切去。

用泡沫块做一个立方体,切去八分之一,被切去部分仍可嵌入原处,以便演示,并用红色在立方体相邻的三个面上画出垂直水平线,切去后的截面用三种色区别,(自制模型进行演示)

2.圆柱体、球体、锥体的切挖:

用较规范的萝卜、桔子或苹果及橡皮泥等到物,在课堂进行切挖示范,揭示圆信体、球体、锥体被切去一部分后的结构变化,并挂出以线徒刑的切挖结构图。

(6) 作业要求

作业一:临摹p/15四种基本形体切挖图。

作业二:可任选一种基本形体作切挖练习,如立方体可用肥皂块、泡沫块等;圆柱体可用萝卜等;球体可用柑桔、苹果等。将切挖后的伤口放在课桌上进行写生。

要求运用虚实、轻重不同的线条描绘声绘出对象的内部与外观铁组合关系。

课堂小结

对切挖练习及以线造型写生较好的作业进行表扬,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布置下堂课的准备工作。

第三课时

(1) 教具和学具准备 :

教具:大幅《口杯与肥皂盒》步骤然图范画一张。口杯与肥皂盒三组静物。

学具:4b或6b铅笔、橡皮、课本、作业本。

(2)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堂常规及学习用具。

(3) 复习旧课,

(4) 导入新课:

通过前二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两点认识:

(1) 物体的外观形态特点,(2) 都取决于它的构造特点。

(2)任何物体的外形都是由不同的面构成,面归纳起来有三种形式:即有方向不同的面(包括正、侧、水平、垂直、倾叙的面等),有性质不同的面貌一新(包括平面、曲面等),有大小不同的面,这些面按照物体的结构形式、组织、联结起来,构成物体的外部形态。

物体的外观形态只有借助于光的作用才能显示出来,然而,线造型的素描特点不是借助光的作用所产生的明暗形态来刻画物体的结构体积,而是用结构线来表现物体的内部与外观的组合关系,直至结构本身,所以,了解物象形态的构造形态的构造特点和外部形态的面的性质,是画好线造型素描的关键。

(7) 讲授新课

板书:口杯与肥皂盒

线造型的素描步骤(结合课本p16“口杯与肥皂盒“进行讲解):

(1)面对写生的物体,采用剔除或减弱明暗光影的方法,从整体出发,观察和找准物体的基本形,用线和点标出,并注意画面构图。

(2)用辅助线画出物体的大体轮廓,形体结构,透视变化及物与物之间的组合空间位置。

(3)用线准确地刻画出物体的内外部结构关系、透视关系、体积感及物与物之间的组合空间关系。

(4)调整修改,使画面效果完整。

3、 透视法则的运用(结合范画讲解)

平等透视法则,成角透视法则和圆形透视法则应结合步骤图渗透讲解,不宜过多涉及透视知识。

5、 作业要求

要课作业可安排写生“口标与肥皂盒“,也可临摹课本16的范画。用软芯铅笔作画(4b或6b),作业要求轮廓比例基本准确,构图适当,透视准确,并能初步运用不同线条表现出物体的内外组合关系和窨立方体形态。

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校服设计活动,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常识。

2、提高学生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激发创新意识。

4、让学生建立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着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常识。

2、提高学生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能否恰当地运用所学的服装设计知识进行设计练习。

?教学方法】

欣赏、讨论、讲解、示范、练习

?教学准备】

习作若干张、服装图片若干

白纸、透明胶、铅笔、水彩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具+图片欣赏

二、新课:

1、学生试穿几套衣服

讨论:“学生校服应该具有什么特色?”

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表组内见解;

说明校服一般特点常识:款式、色彩、年龄特点与着装符合人体比例与结构。

请一名学生概括校服的特点,教师板书,做补充或解释说明

2、展示一些图片、以前学生设计习作让同学们欣赏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欣赏后讨论:

a、评述比较喜欢的校服设计作品。

b、你觉得这些服装合适校园环境吗?

c、如果你是设计师,你觉得设计校服有哪些注意点?

3、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校服注意点:

a、校服设计的原则:实用与美观相结合。

b、款式:简洁流畅。如*、运动服、休闲装等。c、色彩:稳重明快、清新柔和。

d、面料:透气性好、易洗易干、价廉物美。

4、教师讲授校服设计有关知识

设计步骤

①、构思

②、铅笔画草图

③、彩笔着色完成

三、教师示范设计稿

四、你来试一试(课堂练习)

请你用准备的工具,设计一套你心目中喜欢的常宁八中的男生或*夏季校服一套。

五、展示学生设计作习,进行自评、互评。

六、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我为校园添色彩——服装设计

1.学生校服应该具有什么特色?

3、设计步骤

①、构思

②、铅笔画草图

2.在服装设计过程中我们应注意:③、彩笔着色完成a、校服设计的原则:实用与美观相结合。

4、课堂练习

b、款式:简洁流畅。如运动服、休闲装等。尝试设计男生或*夏装一套。c、色彩:稳重明快、清新柔和。

d、面料:透气性好、易洗易干、价廉物美。

5、习作展评:

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8

课时:1课时

课型: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通过校服的设计与模拟制作练习,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服装设计知识进行设计练习。

教学难点:服装设计过程中把握大体比例

课前准备:

教师教具:服装设计作品欣赏投__或多媒体课件;人体模特图投__及与之配套的数套服装图复合投__。

学生学具:搜集若干服装设计效果图、照片等图片参考资料;铅笔、彩色水笔、各种布头或彩纸,剪刀,胶水等。 一、导入

同学们,学校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地方,大家想不想使我们的校园变的更加美丽多彩呢?(生答:“想”)那么让我们献出智慧与热情,为我们的校园添色彩吧。

1、学生讨论“如何为我们的校园添色彩”这课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请数名已准备好的学生“模特”进入教室进行服装表演。

3、师生讨论:购买服装时如何进行选择?

学生装应该具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学生回答:颜色比较鲜艳的、宽松休闲的、适合运动的。有的喜欢颜色比较素淡的、比较合身的衣裙等等。

学生装的特点:宽松休闲、适合运动,颜色搭配适中。

二、新授

1、投__及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欣赏服装设计作品,介绍服装设计过程的几个环节:

(1)、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从整体入手,用简单的几何形概括的把握服装的廓形,要与人的职业、身份相实用。

(2)、服装的色彩设计:服装的色彩要与人的肤色、发色成对比或调和的关系,也要考虑到人的职业、身份相适应。常用的搭配方法有同种色组合、类似色组合、对比色组合。

2、引导学生进行校服设计练习。(请同学们试试看)

⑴、用铅笔设计草稿、用水彩笔着色完成。线条应简练概括,涂色不__于均匀,只做标示性涂绘,体现生动的效果。

⑵、用简练的线条勾画出人体的大体轮廓,用碎布头或彩纸剪贴服装。

⑶、要求每位同学任选一种方式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放轻音乐,调节课堂气氛)

三、评讲作业

结合学生作业让同学们一起进行评价,找出优点、缺点,好在那里,缺点如何进行改正会更好,教师总结评价。

四、课后拓展

⑴、评选出秀的校服作业,向学校推荐,争取用于今后本校校服设计制作的备选方案。

⑵、留心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身份人的不同着装,分析其优缺点和需改进之处。运用所学知识在父母、亲友购买和定做服装时,尝试为他们提供参考意见。

⑶、举办校服设计作业展览、交流、评议活动。

⑷、根据优秀的设计稿,利用报纸、布料、包装纸等材料制成服装,用围巾、帽子、树叶、花瓣作为饰物,进行时装表演。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牛和鹅教案参考8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指导教案8篇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模板8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一教案8篇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推荐8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8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8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倍的认识教案8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8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教案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7217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