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计划好教案,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有合理调整,为了更好的保障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要认真准备教案,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能力培养:
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情感态度]
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百家争鸣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
二、导入:出示长城图片与电影《英雄》片段让学生观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三、讲授新课:
提问:
1、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自己反被杀害,也没有阻止秦国攻取燕国。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2、为什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
3、秦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
4、秦统一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对荆轲刺秦王有没有新的认识?
口诀记忆:公元前221,秦灭六国有大功。都城设在咸阳城,中华民族得安宁。
讨论:秦朝如何巩固它的统一的?(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联想:通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探究:师生讨论如何评价秦始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注意学生的知识面,不要过深)
自由空间: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那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
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赢政规定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三、思想: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四、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板书设计:
一、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都:咸阳。
二、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1、政治上;2、文化方面;3、思想方面;4、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教案篇2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二)教学内容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秦的暴政表现;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刘邦起义与秦朝的灭亡;楚汉战争;汉朝建立。结合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和楚汉战争形势图,培养掌握历史地图的技能。
2.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的学习,学到一定的综合、分析和归纳能力;通过分析曾经一统天下、强大的秦王朝仅存在了15年就走向了灭亡的原因,使同学们能够在开展讨论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会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到这次起义的伟大的历史意义:它-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而它的首创精神,激励了后世人们对残暴统治的反抗斗争:
二、教学要点
重点: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战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师: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战国七雄中,秦是笑在最后的国家,但秦是不是笑得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陈胜吴广诛暴秦”(板书)师:秦统一后,秦王嬴政规定统治者称“皇帝”,自称“始皇帝”。妄想从他开始能千秋万代地传下去。他能千秋万代地传下去吗?
生:不能,因为他的暴政,使秦王朝只存在短短的15年就灭亡了。
一、秦的.暴政——灭亡的根本原因(板书)
师(问):秦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哪位同学能通过阅读教材,把它概括出来?
生(归纳):①兵役、徭役繁重②赋税沉重③刑法严酷④秦二世的黑暗统治
说一说:你对秦朝的残暴统治有何感想?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教材,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其分析、表达能力)
(总结)秦的暴政激发了阶级矛盾,人民的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甚至根本无法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我国历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起义。可见,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及其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二、揭竿而起——秦末农民起义(板书)师(设问):那么中国历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又是什么?领导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号召大家起来-秦朝统治的?(展示《大泽乡起义》图片)
教师点拨:刚才同学看到的就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展示《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并指图分析。课件闪烁起义地点“大泽乡”和“张楚政权”)
教师点拨,并板出:起义——政权——发展
(问)陈胜吴广起义得到各地农民的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秦因其残暴的统治失去了民心,而陈胜吴广起义符合农民反抗暴秦统治的迫切愿望,他们发动的起义是一场“伐无道,诛暴秦”的正义斗争。因此他们的起义得到了各地农民的响应。
师:很好!(问)陈胜吴广起义结果如何?
生:由于秦军的强大,不到半年,起义军就被镇压下去,吴广、陈胜相继被害。师:(设问)陈胜吴广起义虽失败了,但它的爆发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呢?他们大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却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为后来的起义军-秦朝统治打下重要基础。
师:陈胜吴广牺牲之后,农民起义的烈火并没有中断,各地起义军还在继续进行斗争,其中项羽、刘邦两支起义军逐渐壮大起来并领导秦末农民战争,最终-秦的统治。三、秦亡汉兴(板书)
师:大家知道秦朝灭亡的关键战役是哪一场吗?
1、巨鹿之战(板书)
师点拨:根据刚才同学所讲,大家知道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项羽是怎样做的吗?生: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
师:这就是我国的成语故事——破釜沉舟。师(问):你认为项羽这么做高明吗?(有人认为项羽是不懂兵法;也有人认为项羽这么做实在是高。)
生(最终分析):当时项羽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按常规战法,很难取得胜利。项羽采取这种做法,破釜沉舟,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要么胜利前进,要么战死疆场,没有任何退路。破釜沉舟并不违背兵法,兵书上就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项羽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种特殊做法,应该说是高明的。
师(问):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生:最终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巨鹿之战成为决定秦朝灭亡的关键。
师: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显赫一时的秦朝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就被农民起义-了。
师:下面,根据我们对秦朝兴亡的了解,请同学们对秦始皇做一番是非功过的评价。人物评价: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你认为呢?
生a:秦始皇是暴君!他滥施民力、欺压百姓,贪图权贵;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正是因为他的暴政才导致了他的灭亡。
生b:不对!他是千古一帝。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修长城抵御匈奴,开凿灵渠开发南疆。这些功业都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所以他不愧千古一帝的称号。
生c:但是他的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生d:所以我觉得他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一位暴君,总体来讲是功大于过。
师总结: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要注意,评价历史人物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
当然,更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以秦始皇的功绩是主要的。师:秦朝灭亡后,战争并没有平息,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并没有实现。项羽、刘邦为了争夺帝位,又把中国社会推入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2、楚汉战争(板书)(问)这时的楚汉之争,性质还是不是农民起义呢?
生:不是,因为项羽、刘邦已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们的身份分别是“西楚霸王”和“汉王”,这是一场统治者争夺帝位的战争了。
师:后来形势发生变化,刘邦反败为胜,其关键战役是“垓下之围”。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建立者:刘邦(汉高祖)(板书)都城:长安
(问)楚汉之争中,开始时,楚强汉弱,项羽常胜,刘邦常败;后来刘邦却能反败为胜,为什么?
生(分析):在战争过程中,项羽刚愎自用,不尊重人才,最终失败;而刘邦注意招贤纳士,取信于民,入关之后,即颁布“约法三章”,赢得了百姓的支持,为了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师:西汉建立起来后,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生养息政策,使西汉出现了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的局面。但是,西汉后期,政治开始腐朽,最终走向灭亡,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东汉建立时间:公元25年建立者:刘秀(板书)都城:洛阳
复习巩固: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总结):从秦因暴政而灭亡和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能反败为胜,我明白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板书设计
第2课陈胜吴广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灭亡的根本原因①兵役、徭役繁重②赋税沉重③刑法严酷
④秦二世的黑暗统治
二、揭竿而起——秦末农民起义三、秦亡汉兴
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板书)都城:长安
东汉建立时间:公元25年建立者:刘秀(板书)都城:洛阳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手工业以及海外贸易三个方面的主要发展标志及成就,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成于南宋,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以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分析解决问题宋代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展示,用语言描述宋代的社会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经济繁荣。
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分析,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知识点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一结论。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了棺定了论。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看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通过对宋朝经济状况的学习,同学们也许会改变对大宋王朝的上述认识。
第一个环节:宋代经济成就,弱宋与富宋的对比
(1)展示反映宋代经济成就的表格,学生阅读课本整理知识。
(2)学生讨论海上丝绸之路的条件、原因
为什么陆上的丝绸之路转到了海上?从政治和技术两方面去考虑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先进;周边民族的兴起与强大,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政府的鼓励政策。
为什么南宋没有禁止海外贸易?(这里需要对比明清)
一则来自海外贸易中巨额的财政收入;二则当时的海外贸易还没有遇到后来明清所遇到的困难——倭寇、海盗、叛逆……;三则国内危机也不像明清时期那么严重。相对而言,局势的变化使得后来的王朝根本无法继续南宋开始的宽容自信的对外政策。
(3)史料补充,论证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小结:南宋时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从此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形成,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第二环节: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阅读以下史料,分析南移的过程
材料一: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斤之家。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总结:
1、初步开发:汉末,南方等区域经济发展。孙吴,开发经营江南地区,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造船技术等发展、进步。
2、继续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是唐代的两大基本经济区。以安史之乱为界,两大经济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3、完成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压倒性优势下继续发展,我国古代经济南强北弱的局面成为定局。
过渡——白居易的《忆江南》和一系列图片展现江南的繁荣景象屏幕展示(《耕获图》;《货郎图》;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包括交子在内的各种货币图片;《清明上河图》局部。)
提问:“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
第三个环节:学生讨论交流重心南移的原因
(1)什么造成了北方的落后?
黄河中下游地区自三国起,军阀混战,再加上北方匈奴、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频频南下,长期战乱不已,经济破坏严重。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
(2)南方有什么先天的有利条件?
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批南迁,既为江南经济发展带去大量劳动力,又带去中原地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相反,江南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
从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起,政局不稳,战争纷起,中原地区民不聊声,促使北方人口向南迁移。两晋时期(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轮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动北人南移。进入隋唐时期(7、8世纪)以后,南方仍是北人迁移的首要目标。历经这样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安史之乱后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小结一:北方人口的南迁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
(3)什么使得这些长时期没有得到利用的先天条件终于开始发挥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之一:技术进步。
(4)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发生了什么进步?
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耕作技术的提高,稻麦轮种的推广;土地的开发和高效利用(圩田、沙田、梯田)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小结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除上述历史原因外,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过度垦伐造成生态失衡及江南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地理因素。
总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需从地理、政治、历史等多角度综合分析。
第五环节:学生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开放性话题)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4、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拓展总结
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作业布置
探索与争鸣:为何宋以后的中国始终未成为“海上强国”?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教案篇4
原始农耕生活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宋词、史学、绘画、书法),通过对不同风格作品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体例的比较,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更新的能力。
②注重探究式学习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③采用列表格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④举行古代名诗、词比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宋元文学艺术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宋词和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难点: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课前准备收集历史典故,著名词人作品,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元时期我国科技达到了最高水平,同一时期我国古代文学也呈现空前繁荣局面。(或多媒体《清明上河图》导入)
二、探究新课: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师:古代史学著作很多,请大家说说看你能说出几部?(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用幻灯打出《资治通鉴》,接着提问:这部书的作者是谁?你知道书名的来历吗?
生:司马光。因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故名。
师:请两名同学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师:刚才两位同学表演非常精彩,同学们,你知道《资治通鉴》这部书的体例吗?它和《史记》有何不同呢?
生:先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多媒体显示表格(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比较)
师:北宋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孱弱的王朝,为什么出现了《资治通鉴》这样一部通史巨著?
生:可直抒已见,从多角度回答问题
师:从根本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归纳。根本原因是宋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冲突中处于劣势,加上阶级矛盾尖锐,使北宋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他们把目标转向历史,以为当世统治者的借鉴。客观原因是书院制度完备学习风气活跃,北宋文化普及较高,为《资》的编写大量人才,同时印刷术进步,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加上司马光等人严谨治学。
(二)宋词的杰出词人
师: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后,音乐发展较快,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因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出现,到宋时达到顶峰。(主要原因是在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这一时期主要词人有哪些?
生: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用幻灯打出三人头像,介绍他们生平)
(用多媒体讲述三人作品及特点)多媒体显示苏、李、辛三人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梦令》及《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要求同学跟着大声朗读,并体会他们的风格特征。得出苏、辛词豪迈奔放(豪放派),李词特点风格委婉(婉约派)。
要求学生制表归纳三人主要作品及风格
(三)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师:我国绘画有悠久的历史。从东晋的顾恺之到唐代的吴道子,风格各异,到宋元时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表现大众生活的风俗画,它的代表作就是《清明上河图》。指导学生看书。
幻灯:展示《清》图,向同学介绍该图的主要内容(可本单元活动课)
教师作:画卷表现了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发展状况,该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
师:宋元时期出现了许多画家,你能列举几个吗?
生:(略)
师:书法在宋元时期成为文人的一种爱好,涌现出很多的书法家,被称为“宋四家”的是谁?
生: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师:元朝的赵孟頫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幻灯:展示书法家的作品,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增强艺术鉴赏力。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从东汉至宋元时期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字帖、拓片)
:宋元时期不仅科技领先,而且文化灿烂。我们祖先为我们奉献了一份丰厚的文化大餐,面对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
三、课堂
指导学生完成课件出示的图表。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教案篇6
课标内容: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长安是唐朝陆路交通中心;
②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
③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
④唐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⑤日本、大食、天竺等国向唐朝派遣使节;
⑥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
⑦鉴真东渡;
⑧玄奘西游。
1、通过对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后的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
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4、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联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使学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景况,认识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政治经济条件及其重大作用。
2、运用观察、联想、比较、讨论等方法讲授本课内容,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中国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见,国力的强大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2、日本等国的遣唐使、中国的高僧鉴真、玄奘等为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继承。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二、难点: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
教学时间:
2课时
导学程序:
(简要复习上一课知识,导入新课)
教学纲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对外交通
2、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罗的遣唐使节
二、鉴真东渡
1、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
2、鉴真的贡献
三、玄奘西游
1、玄奘西游的艰苦经历
2、玄奘西游的贡献
课堂练习:
1、唐朝最大的外贸港口是( )。唐政府在广州设置( ),管理对外贸易,这是历史上最早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2、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 )多个。
3、( )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宠大,居各国之首。
4、日本赴唐朝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 ),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使者是( )。
5、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向日本传播( ),还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传给日本。他死后安葬在日本奈良的( )。
6、唐太宗时,僧人( )西游( )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 》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7、玄奘把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珍藏在今天西安的( )。
8、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 )制度进行的改革。8世纪前期,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利用( )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的文字( )——片假名和平假名。
教学反思: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