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模板网 >教案大全

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7篇

一个有条理的教案能够提供教师所需的教学资源和材料,一个成功的教案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7篇

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篇1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念故乡》,重温已经学过的思念故乡的歌曲,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2、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2)以小组单位设计歌曲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重点:由于很少学生有离开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体验,缺乏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学过程 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

难点:激发学生有感情、有力度变化的演唱歌曲。(思乡的感情不仅要深入学生心理,还要让他外化用歌声表现出来,是个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

(1)要求在课外从学过的课本中寻找思念故乡的歌曲,以小组为单位复习歌曲。

(2)带竖笛

教师:多媒体课件、钢琴、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1、进教室

(1)播放古诗

歌曲《静夜思》

(2)引导学生

感受歌曲

(1)听音乐

进教室

(2)谈谈对

音乐的感受

文字:念故乡

创设思念故乡的氛围,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思乡的情绪。

2、发声练习

指导学生有力度变化的发声

根据旋律线条的起伏,用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演唱

发声练习曲谱

为后面运用力度变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作铺垫。

3、用竖笛自学歌曲主旋律

(1)老师这有三条旋律,请你自选一条吹一吹

(2)强调附点节奏

(1)用竖笛自选练习

(2)钢琴伴奏练习第一局的同学站起来吹一吹、练习第二句……

(3)分句唱一唱

(1)3.5 5 3.2 1|

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篇2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的音乐学习,积累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聆听学习了国内外众多的音乐作品。本节课授课教师选择的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欧美览胜”中的相关内容,以教唱意大利船歌《桑塔露琪亚》和欣赏以芬兰民歌改编的《在森林和原野》为主线。授课教师运用聆听、歌唱、合作、小乐器教学等手段,引导学生从节拍、节奏型、情绪、演唱形式等方面,整体感知船歌的风格,辨别演唱和演奏形式的异同,并在整体感知歌曲的基础上,采用以学测评的模式,在教中学,在测中学,同时,感知欧洲当地的音乐文化。

二、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在聆听、演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教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

2.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认识意大利船歌的基本知识。

3.教师教学生用排箫吹奏《桑塔露琪亚》二声部旋律,为人声演唱的一声部旋律伴奏。

4.教师教学生辨别作品的演唱形式和演奏形式。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利用排箫为一声部伴奏。

2.能准确辨别出演唱形式及演奏形式、船歌、大小调。

(三)教学重点

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桑塔露琪亚》的主旋律声部。

(四)教学难点

通过不同作品的赏析,分辨演唱及演奏形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辨歌曲,展示地图

问题1:同学们,请仔细聆听作品,结合地图,找出相对应的国家。

问题2:观看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版本的《桑塔露琪亚》。猜一猜这是哪个国家的歌曲?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别聆听三首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片段,用地图导入国家,在复习歌曲的基础上,将已学知识有机串联起来,再运用视频介绍导入——意大利。

2.播放介绍意大利的视频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意大利的音乐及文化。

(二)教唱《桑塔露琪亚》(出示课题)

1.初步聆听歌曲

设计意图:教师范唱,使学生熟悉歌曲旋律并随乐打拍子,初步感知船歌摇曳的特点。

2.节奏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拍击预设节奏型,使学生在了解三拍子强弱规律的基础上准确拍出重音,初步感知作品情绪。

3.分析节拍及情绪特点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音乐情绪,为下面划分段落做情绪上的铺垫。

4.作品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及“船歌”的特点。

5.进一步感受作品

设计意图:分乐段对比a段与b段的情绪差异,引导学生观察曲谱上旋律线的走向。

6.介绍并听辨大小调

设计意图:自上而下地进行知识串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欣赏聆听,以作品的情绪对比为主线,让学生再次感受歌曲旋律的走向。然后,教师演奏《青春舞曲》(旋律高八度、低八度慢速弹奏),引导学生通过听觉及视觉的双重感受辨别“西洋大小调”。

7.母音模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边看指挥手势,边用母音模唱旋律,为接下来的填词演唱做准备。

8.填词演唱

设计意图:将情绪融入歌词,让学生自学演唱歌曲主旋律。

9.加入排箫,为歌曲伴奏

设计意图:请排箫社团的学生吹奏旋律中的骨干音,其余学生带歌词演唱主旋律,让他们进一步感知多声部音乐的和谐。

10.评价测试

设计意图:利用测评,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点,为接下来《在森林和原野》的导入做准备。

(三)欣赏《在森林和原野》

1.初听作品(四重奏片段)

设计意图:介绍作品背景,进行导入,并让学生了解有关弦乐四重奏、弦乐器、室内乐的相关知识;以学唱作品为评测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辨别歌曲的演奏形式。

2.评价测试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音乐片段,引导学生辨别出小提琴独奏、弦乐合奏、弦乐四重奏、管弦乐合奏。

(四)总结

1.梳理重难点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整理本节课的相关重难点,带领学生再次强化记忆。

2.结语

设计意图:利用语言结束课程。

四、教学反思

在准备本节公开课的过程中,基于“艺术测评”的背景,授课教师思考了如何运用更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整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授课教师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教学反思。

(一)创新教学模式

在整个上课过程中,授课教师一直以测评为有效手段,服务于教学本身。不论是课前情境的导入,还是课中的所有评价测试,教师的安排都是在翻看了苏教版七年级四册音乐书后,结合本单元授课内容有机选择并不断整合的结果。这些作品多为艺术测评中的一级演唱曲目或一级欣赏曲目。在最终的艺术测评中,音乐教师本身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演唱形式、演奏形式、作品国家、作品体裁、曲作者等。授课教师在本节公开课中以测评为切入点和线索,贯穿整节课,着眼于归纳、梳理整个三年的音乐知识,带领学生统一复习已学知识,并为未学知识先行做好铺垫。在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发现,这种新颖的授课模式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整合相关知识点,使其教学内容层层递进,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在学唱《桑塔露琪亚》的环节,授课教师在尊重学生听觉的基础上,以聆听、欣赏为主,尝试让学生通过听辨,感知作品情绪的变化。随后,通过旋律线的对比,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划分段落,更直接、更科学地带给学生全新的音乐体验。最后,在欣赏《在森林和原野》时,教师也以测评为有效手段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赏析。授课教师以学为测,以测用学,紧密围绕测评要求,努力将每个知识点都归纳、梳理好,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引入校本课程

在平时的音乐课中,如何通过有效手段让校本课程真正服务于音乐课程本身,是授课教师一直在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排箫是本校的校本课程。除了每周一次的社团排练,该课程也可以让排箫社团的学生发挥作用。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排练作品也并非音乐教材中的,教师发现,排箫社团的学生已不再满足于每周社团课上的排箫学习及社团展示。在本节公开课教唱《桑塔露琪亚》时,授课教师尝试用排箫抓取主旋律声部中的骨干音,让排箫社团的学生练习吹奏二声部旋律,为人声演唱的一声部主旋律伴奏,给予排箫社团的学生一个除正常社团排练之外的自我展示机会。在实践中融入校本课程,可以使原本相对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有趣生动。在上课时,学生在这一环节兴趣盎然。师生配合,达到了共赢。

综上所述,授课教师认为,运用课堂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梳理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从聆听、歌唱的角度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关考点。这远比在课堂上罗列单一的知识点更加科学、有效。授课教师依据本校学生的学情,在艺术测评的背景下,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挖掘学生无限的潜能,让学生在享受课堂的同时学以致用。通过开展音乐实践活动,授课教师在努力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的基础上,丰富了教学手段,构建了学生正确的审美导向。

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篇3

教学内容:

1.歌曲:《渴望春天》。2.创编:为歌曲配打击乐伴奏。3.配乐散文:《春》。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vcd、打击乐、铃鼓、三角铁、响板、沙锤等。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渴望春天》,并在反复地练唱中体会6/8拍子活泼欢快的特点。

2.通过对散文《春》的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审美内涵。

3.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1.教师要充分注意“教学导入”环节的重要性,精心设计。如:(1)可以通过教科书上的彩色画面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用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色;(2)可用优美的旋律导入;(3)可用简短的诗句导人;(4)可用录像资料(风光片,春景图,配乐散文)导入。要求学生共同参与。

2.请学生朗诵散文诗《春》,并选择适当的乐曲做背景音乐,有感情地表演。

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自主找一些抒情音乐的录音并请大家边听边讨论,选择合适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

3.播放歌曲《渴望春天》。请学生仔细聆听,听后用语言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4.随录音轻声哼唱歌曲。其间,教师可以为学生范唱,也可以用钢琴伴唱,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唱,使学生逐渐熟悉歌曲。

5.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相同的旋律片段。如:一、二乐句的开头:(插图)并打着拍子反复地唱一唱,加深印象。

6.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变化音。如(插图)在演唱中注意唱准音高及旋律对感情表达的作用。

7.再次播放歌曲《渴望春天》的录音。提示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感受音乐:

①音乐的速度是什么样的?快,稍快,很快,极快。结合词、曲特点,谈一谈为什么用这样的速度来表达。

②歌曲演唱的力度是什么样的`:很弱(pp)、弱(p)、中强(mf)、强(f)、很强(ff)。你认为歌曲应该用哪种力度表现最合适。

③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④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谈谈对整首作品的感受。

8.在老师钢琴伴奏下,(或用录音带伴奏;老师指挥)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渴望春天》。演唱形式可采用领唱、齐唱。之后,也可由学生独唱或小组唱。

9.请学生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伴奏型可由师生共同设计,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边唱边加入打击乐伴奏。

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欣赏、演唱、分析、对比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日本民歌的风格特点。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初步了解日本樱花的相关文化。

4.学习和掌握日本民间“都节调式”并用它进行简单的旋律创编。

教学重点:

1.通过聆听、欣赏、演唱、分析、对比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日本民歌的风格特点。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旋律创编;用舞蹈的形式表现樱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根据音乐的风格判断是哪个国家的歌曲?(印度、日本、朝鲜)在这三个国家中,哪个国家的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呢?(日本)

二、教师介绍日本的民俗风情

1.教师范唱,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和音乐的起伏变化。

2.师问: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引出樱花相关文化)

1)讨论歌曲的音乐特点。

2)音乐知识的学习和创编。

3)教师给出4小节简单节奏写在黑板上,请学生随意组合都节调中的音符,感受都节调是构成日本民歌风格特点的重要的因素。

3.总结形成日本民歌风格特点的重要因素是日本的民族音乐调式:都节调。

用舞蹈形式表现音乐

教师进行本课的小结学生听讲

欣赏图片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2)用u音轻声模唱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3)学生对歌曲进行感情处理。

4)跟随老师的钢琴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a讨论:a.音乐结构简单b.旋律自然朴素c.都节调式的运用。

b请学生把歌曲《樱花》中的各个音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并且哼唱出来。(34671)这就是日本的民歌调式,叫做“都节调式”。

c集体演唱分享自己的作品。

三、学习简单日本舞动作,部分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演唱《樱花》。

学生谈课后的感受和收获感受不同风格的歌曲,一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音乐软件引发学生兴趣。

通过问题的设置,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广度,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

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篇5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校园的早晨》是20世纪80年代的歌曲,由高枫作词,谷建芬作曲。由于歌唱家的成功演绎及歌曲清新的题材,成为一首传唱颇广的流行歌曲。

歌曲旋律流畅、优美、清新、活泼、跳跃。休止符在旋律中的巧妙运用为歌曲增添了不少色彩与活力。歌词与音乐恰到好处的结合显示出其青春的活力和气息,刚好与改革开放初期充满活力的社会景象吻合,成为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校园歌曲之一。

?哦,十分钟》是由陈益康作词,范真真作曲的校园歌曲,曲作者范真真当时是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高中二年级的16岁女学生。此歌曲曾获得首届“星海杯全国大、中学生青春之歌歌曲大赛”一等奖。

歌曲是校园学生课后十分钟生活的快乐写照,充分体现了20世纪90年代学生纯真的感情。歌曲为并列二部曲式结构,旋律生动活泼、轻快优美,形象地刻画出中学生活泼可爱的性格。

二、教学对象分析

前面已分析,这里略。

三、教学目标

1、了解20世纪80—90年代的历史背景与校园生活,简介作曲家谷建芬。

2、培养学生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校园的早晨》的主旋律部分,体会休止附的巧妙运用在歌曲中所期的作用,感受歌曲旋律的特点。

3、欣赏歌曲《哦,十分钟》,了解歌曲的结构,感受歌曲旋律生动活泼、轻快优美的特点,启发学生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创编简单的动作表现音乐。

4、通过演唱与欣赏这两首歌曲激发学生对校园歌曲产生兴趣并萌生探索的欲望。

四、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校园的早晨》主旋律部分。

2、启发学生准确地把握歌曲《哦,十分钟》的艺术形象创编简单的动作表现音乐。

五、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准确地把握歌曲《哦,十分钟》的艺术形象创编简单的动作表现音乐。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钢琴 这个学期音乐课前的十分钟熟悉这两首歌曲的音乐

七、课时安排

1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欣赏校园风景照片四幅,配以抒情优美的背景音乐。

师:这是什么地方?看到这些照片你想说些什么?

生:(说出自己看了照片后内心的感受)

师:有这样一首歌曲就能够表达同学们现在的心情,这首歌就是《校园的早晨》,我们一起学习好吗?

(二)教授新课

1、学唱歌曲《校园的早晨》

(1)师生交流歌曲的历史背景及简介作曲家谷建芬。

(2)听赏歌曲《校园的早晨》,请学生听完后说说歌曲旋律的特点。(前半部分欢快、跳跃,后半部分优美连贯)

(3)学唱歌曲

a、听老师范唱歌曲

师:找出表示停顿的`符号,体会其作用。

生:休止符,休止符在旋律中的巧妙运用为歌曲增添了不少色彩与活力

师:“沿”后面的休止符应该怎样唱?换气还是声断气连?

(教师师范两种唱法,请学生分辨,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唱出来)

b、学生跟随琴慢速轻唱两遍歌曲。

师:歌曲表现了什么意境?

生:歌词与音乐的巧妙结合显示出其青春的活力和气息,也表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充满活了的社会景象。

c、全班同学跟多媒体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欣赏歌曲《哦,十分钟》

(1)请一位同学简介歌曲的背景。

(2)老师弹奏歌曲,引导学生了解歌曲二部并列曲式结构。

(3)学生聆听歌曲

师:刚才大家听得那么投入,谁能说说歌曲的情绪。

学生回答后明确:生动活泼,轻快优美。

师:一听我们就知道歌曲是描写校园学生课后十分钟的快乐写照,那这首歌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生:形象地刻画出中学生活泼可爱的性格。

(4)学生演唱歌曲

师:看来大家很喜欢这首新歌,现在我们就用轻快活泼声音的跟老师的伴奏唱唱这首歌曲,把同学们在课间活动时的愉快心情表现出来。

师:刚才同学们唱得很投入,老师特别想知道你们在课间都玩哪些游戏?

生:跳绳、跳皮筋、踢毽……

(5)学生表现歌曲

师: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玩玩”课间的这些游戏。

(说明:以《哦,十分钟》音乐为背景,分小组按歌曲的节奏做跳绳、踢毽拍球等动作模拟表现课间的游戏)

师:刚才我们都玩的很尽兴,我想:上课时间40分钟非常宝贵,要集中注意力学习,课间的十分钟,我们也要珍惜。因为只有休息好,才能更加精力充沛的学习。

三、小结:今天我们学唱、欣赏了两首好听的校园歌曲。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有许多首校园歌曲不但在校园内广为流传,而且传唱在各地的大街小巷,其中还有好多首现在仍然盛唱不衰。《乡间的小路》、《童年》、《外婆的澎湖湾》、《踏浪》等,同学们课外可以去收集这些歌曲的音响资料。

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2、认识邵永强,了解他的生平及作品。

3、感受音乐形象和情绪,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了解大漠。

2、简单介绍大漠的历史文化。

3、揭示欣赏曲目。

思考并回答:听一听,看一看,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

二、欣赏《大漠之夜》

1、播放《大漠之夜》。

提问:你听过能联想到什么情景?你的心情如何?

2、介绍改编的钢琴协奏曲《大漠之夜》。出示协奏曲的概念。每听过一段,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1)聆听

师:这歌声来自哪里呢?

生:大漠上。

师:这首歌就叫《大漠之夜》。本歌曲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

生:赞美大漠之美。

3、初听歌曲,初步感受其音乐形象及情绪。

给学生听其他的关于大漠的歌曲,分析两者的异同,畅谈你更喜欢哪部作品。

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篇7

第一课时《绿色家园》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歌曲和欣赏曲,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二、懂得音乐能够表现自然界的美景。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管弦乐《九寨沟音画》进教室

二、新课教学

1、学习管弦乐《九寨沟音画》

导语:老师带领大家去看一个地方,请欣赏九寨沟的宣传片(学生看着美丽的风景啧啧称赞)

2、欣赏管弦乐《大峡谷组曲〃日出》

导语:再请大家欣赏音乐片段,你能想象音乐所描绘的画面(学生边听边想象)

(1)学生讨论、交流音乐所描绘的情景

(2)师总结:刚才欣赏的《九寨沟音画》和管弦乐《大峡谷组曲〃日出》都向我们描绘了

美的大自然的情景。但我们知道,现在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该怎么做,请听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3、学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1)教师范唱(独唱,演唱高声部)

(2)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3)听录音范唱提出问题:这首歌曲可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情绪怎样?从歌曲中感受到、

体验到什么?

(4)学生交流讨论、谈感受、体验。

(5)我们能和着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作些动作吗?(学生可站着、可坐在自己的座位

上、也可走出座位,随意的表演)

(6)跟着钢琴试唱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解决难点,如弱起、休止符等)

三、布置作业:

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地方被列入世界人类自然遗产名录?试用你熟悉的音乐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介绍给大家。

第二课时《给未来一片绿色》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歌曲和欣赏曲,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二)通过学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三)通过欣赏《九寨沟音画》和《大峡谷组曲》选曲,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艺术美感,在聆听音乐时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能够正确辨别、选择有对比性的描写景物的音乐。

(四)知道有关音画、音诗、组曲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进教室。

二、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管弦乐《九寨沟音画》、管弦乐《大峡谷组曲〃日出》的教学

1、学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1)听录音范唱为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设计演唱形式

(2)学生交流讨论。

(3)根据学生设计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4)歌曲教学个别反馈(请乐意演唱这首歌的同学,上台表演《给未来一片绿色》,师生共

同为之打分,并作好平时成绩记录。)

2、学习管弦乐《九寨沟音画》

(1)什么是音画、音诗、交响诗?九寨沟何为九寨沟?在我国什么地方?

(2)聆听《九寨沟音画》的第二乐章、第三乐章、第乐章。处理作业题第二题(倾听管弦乐

的两个片段,对照下面的图景,选择与音乐相适应的画面)

3、欣赏管弦乐《大峡谷组曲〃日出》

(1)什么是组曲?

(2)师介绍《大峡谷组曲》及科罗拉多大峡谷。

(3)感受、体验管弦乐中定音鼓、短笛、英国管的音色。

(4)演唱管弦乐《大峡谷组曲〃日出》的音乐主题。

(5)完整的聆听第一乐章《日出》,感受、体验晨曦、鸟鸣、绚丽的山谷和喷薄欲出的太阳,

一派阳光灿烂、生机勃勃的大峡谷景象。

(6)介绍美国作区家格罗菲

三、作业反馈:

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地方被列入世界人类自然遗产名录?试用你熟悉的音乐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介绍给大家。

(学生介绍或展示)

四、小结、拓展

为了给未来一片绿色,请你向自己、身边的人、世人发出你的忠告或决心(学生讨论、交流)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初中七年级英语教案5篇

一年级语文园地七教案8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6篇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6篇

人教七年级语文教案6篇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让真情流露教案6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最新5篇

三年级英语下册教案6篇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案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7037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