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过程反思的一种文字材料,以下是写作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纸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纸教学反思篇1
这是一篇很有趣的故事。文中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尊贵的国王,一个是身份低下的小牧童,国王为了难倒因为聪明而远近闻名的牧童,故意出了几个叫常人难以回答的问题,而聪明的牧童依靠自己的智慧,出色地回答了国王的问题。国王从开始的不相信,到后来的半信半疑,最后被牧童巧妙的回答、过人的机智所折服。小牧童尽管身份卑微,却始终充满自信,落落大方。
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揭示课题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牧童的聪明有个初步的了解;第二环节,精读三个问答,感悟牧童聪明所在就是不直接回答国王提出的问题,而是巧妙地让对方自己去思考找答案。这一环节,我分两步:第一步先让学生找出国王的三个问题,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解决课后练习题中的第一个问题:国王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勤于思考的良好的思维品质。进而通过扮演国王这一游戏,进行朗读训练,从国王三次不同问的语气中感悟牧童的'聪明。第二步让学生找牧童回答的话,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牧童的聪明所在。第三环节是我和牧童比聪明,对国王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巧妙的回答,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时成功的地方是:
一、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课前已经对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查了字典,因此在反馈时减少了学习的时间,知道了“永恒”是永远不变的意思,还说出了“永恒”的姐妹词就是“永久”,为下文学到国王刁难的问话“永恒有多少秒钟?”埋下了理解的伏笔,为课文难点的解决打下了基础。我在课堂上看到学生把预习时查到的词语意思和多音字读音都写在书上,真可谓是学得主动,学得踏实,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我想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语言文字的训练到位,上出了“语文”味。比如:“从前,有个牧童,别人无论问什么,他都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这一句话是对牧童的一个总体概述。教学时,我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引说让学生感悟牧童的聪明。“别人问简单的问题,牧童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别人问很难很难的问题,他也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不管别人问哪一方面的问题,他都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并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又如:在精读问答,感悟智慧这一环节,我逐个出示问答,抓重点词语进行反复地多种形式地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牧童的聪明。课堂内书声朗朗,回答惊喜连连。
三、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本课时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尊重学生的内心需求。同时,在每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都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老师适时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四、做到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媒体的出示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遵循了学生好动和注意力差的规律,媒体很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媒体的制作中精心设计,通过三个问题相继的找出学习,逐个出示问答,使学生看得更清楚,更有利于理解课文,并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切地体会牧童的机智和沉着应付。
本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第三环节中“对国王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巧妙的回答”来不及上。看来,在“长文如何短教”这个问题上还有待于深入探究,在钻研教材上还得下一番苦功。
纸教学反思篇2
读了高老师的《自由:让每个顾客都满意的智慧——最佳路径教学思考》,深刻体会到高老师对文章分析、理解得透彻,同时也勾起了我读原文的欲望。再读原文,没有去体会如何教学生理解课文。自己却对课文:“撒下草种,提前开放。施工部按要求在乐园撒下草种。没过多久,小草长出来了,整个乐园的空地被绿草所覆盖,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第二年,格罗培斯让人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大为感叹:这些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的小道不正是不同的人生足迹吗?格罗培斯这一举动不正体现了我们现在大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可我们的教育做到了“以人为本”吗?知识的海洋也如这“迪斯尼乐园”,我们的教育什么时候也能像它一样,为孩子们全面开放,让孩子走自己想走的路,让他们在其中自由漫步,驻足,沉迷……我们教师及时地为之铺路、架桥,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方便,而不是做什么导航者、引路人。我想如果是这样的话,就绝不会出现所谓的“后进生”或“厌学者”,也就应证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古训。也许这一切很快就会在我们身边出现。
纸教学反思篇3
?静夜思》是我们第一册语文中学到的第二首古诗,整首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堪称李白诗中的经典,所以大部分学生都会背诵了,故教学重点放在了读准字音和理解古诗上。
家长教孩子背古诗,一般不会注重字音有没有念准了,所以听孩子们背诵这首诗,要么全都是前鼻音,要么全都是平舌音,所以纠正字音,要花一定的功夫。首先课题中的“静”,很多孩子都没读准,它是后鼻音,比较难度,“思”是平舌音,个别孩子常读成翘舌音了,把古诗的题目读正确,也花费了不少时间。
其次在理解诗意时,大部分孩子都对第二行有疑问——疑是地上霜。抓住了这个难点,我首先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霜,恰好今天早上发现塑胶跑道上有一层白白的霜,就带孩子们去看了看,并加以解释,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附在地面的土块、石块、树叶、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体上,就凝结成了冰晶的白霜。接着让孩子们读读第一行和第二行,说说李白觉得什么像地上的霜,到底是一年级的孩子,很多孩子没认真读就开始乱猜“月亮”、“床”,甚至猜到了“李白”,于是我让孩子们别急,再仔细读读一、二两行,第二次读,很多孩子都有了新的体会,“月光像地上霜。”是啊,李白觉得月光洒在床前就像地上的霜一样。
此时如何让孩子们体会到,当时李白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此时的凄凉孤寂让孩子们去体会可能困难了点。于是我试着让孩子们想一想,你们觉得月光洒在地上像什么,孩子们对这种充满想象力的问题最有兴趣了,有的说像一层白白的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条白裙子……
是啊,为什么作者不把月光比作白纱、白裙,而是比作寒冷的霜呢?说明当时李白的心情如何?孩子们慢慢地体会到,李白当时孤单、寂寞的感觉,这样对读好这一句和理解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很大的帮助。正因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无法立刻回去和他们团聚,所以才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觉。
像这样突破难点,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在本课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纸教学反思篇4
上完这节《画风》之后,心中感想颇多。虽然第一次上语文课,但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也明白了这样三个道理,第一,任何一门课程都具有它的学科性,如果想上好一堂优秀的课,必须要体现它的学科性质。第二每门学科虽然表面上无关联,实际上是相通的。第三,不管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大体的框架,思路要非常的清晰,老师本身的积累很重要。通过老师们的评课,让我茅塞顿开,才发现其实要真正的把一堂课上好是需要花很大的工夫的,也需要用脑思考,该怎么上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也真正意识到了自己是多么的稚嫩是多么的不成熟,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多下工夫,多向老老师们学习。从这次教学中也发现了几个存在的问题。
一、科性不突出
语文的人文性没突出来,是这堂课的一个败笔。
语文的学科性可分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是最终的教学目的,是整个教学中的灵魂,在写教案的时候我把这堂课在大体上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生字教学,第二部分是初读课文,第三部分是拓展,让学生创新绘画。在上课的时候,识字部分的教学也分为了两步,第一步是三个小朋友的名字,这是必须会认会读的,这一环节采取了开小火车的方式,第二步就是让课文当中学生必须会认的词语,在这部分中,形式过于单一,就是让学生读,其实形式还可以更丰富一些,比如可以老师讲词语的意思,学生猜老师所讲的是哪个词语,或者是可以让学生根据板书的词语来造句,从而也锻炼了学生说句子的能力。在初读课文这一部分,只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朗读了课文,只做了表面的工夫,没深入到课文中的精髓,让学生在读课文中去品去思。就好象一根空心的竹竿,不实,从而也要狠狠的反思自己,做事情不扎实,浮在表面,没有深入的去研究课文,只做了表面上的工夫。其实在教这个部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去思考,为什么他们能够把风画出来呢?也可以在他们找出这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段落时,可以在后面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喜不喜欢这三个小朋友,为什么?从而使小朋友去思考,因为这三个小朋友很聪明,很富有想象力,所以喜欢他们,如果这样一引导的话,这个课的人文性就突出来了。
二、语言不够精练
这一点其实也跟本身的积累很有关系,如果自己积累不够的话,脑袋里就没有这个资源。这得还需要多看书,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练,重复过多,词句不够优美,不够吸引小朋友,其实语文课也可以说是一堂很美的课,老师优美的语句能更加的吸引小朋友,让他们在一种美的感受中学习。
三、评价性的语言不够灵活不够贴切
在这堂课中,使用的最多的是:“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的可真好”到底他那里读的棒,到底他那里读的好,我都认为这样表扬很抽象,不够具体,也不够美。记得方老师是表扬学生的时候,词句是多么的优美,让学生听了都倍感亲切。“你的脸蛋就象一个红红的苹果”,在我的脑海中也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我想其实这也跟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以后还要多学多看。
四、拓展部分,形式太多于单一
在本堂课最后的部分是让学生自己想象画风。小朋友的想象里真的非常的丰富,感觉他们的脑瓜里藏着那么多无穷无尽的创意,在小朋友们画完之后,就让他们把自己的画拿到台上展示。其实在这个部分可以增加一个说一说的环节,“风是…,风藏在…了。”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画,再用这个句型说句子,既可以展示他们的画,又可以让他们练习说句型,也为他们以后的作文奠定了一个基础。其实这也跟自己的没经验有很大的关系,真正的要上好一堂课,每个细节都要抓好,要落到实处。还要多想,多比较。
上面四点应该还只是一步份的感受,还有很多问题还待自己在教学中去慢慢的摸索。只要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在不断的改进中才能让自己成长。在后面的教学中,自己该学的还很多很多。同时也很感谢学校给了我这么好的一次锻炼机会,也让我知道了如果要成长必须的一步一个脚印来,实实在在的做事,踏踏实实的做人。
纸教学反思篇5
本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避免计算与实际引用的割裂,我将运算顺序与具体场景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思考先算什么,然后列出综合算式,并总结出运算顺序,感悟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基本上没有出现运算错误的'情况,但是计算错误比较多,看来对于计算能力的训练还需进一步加强。还有,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特别是“想想做做”的第4题,很多同学不理解“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因此都用乘法来求,其实我应该在学生解题之前就应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今天教学了不含括号三步混合运算,重点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例题出示后,学生都能列出综合算式,对于如何计算?学生中出现了两种计算,虽然都正确。但引导学生先同时算出两个积,既先算出象棋和围棋的钱,这样计算比较简便。当时,我让学生先算的部分划出来,这样下面就出现了150+120÷6×5把后面的除法和乘法都一起画,一起算,没有过程的。我发现后及时指出:在计算时,要把没有参与计算的部分照写下来,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要写出来。又让学生练习了45—20×3÷4,学生把过程写得很清楚了。最后,大部分学生能归纳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后面教学中,我补充了2组把3道一步计算的题目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有点难度,错的也比较多。书上的几道解决实际的问题没来得及讲评完。我想,运算顺序没问题了,本节课目标基本上已达成了。
纸教学反思篇6
进入21世纪,中华大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随着改革步伐的逐渐深入,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新旧观念发生剧烈碰撞,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期待着新的模式的出现。在这种形势下,不仅学生,甚至连许多教师都明显感到不适应,课堂教学中自然也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师没有真正树立起服务学生、服务学习的思想,对组织学生学习的本质理解不到位;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不能灵活变动;不能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学生学习活动中探究性学习时间安排偏少;对合作学习的本质——高度结构化的学习缺乏深刻的认识,只简单停留在课堂分组讨论上;教师收集、制作资源能力低下,导致地理课程资源相对缺乏;对地理课程标准把握不准确,等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
为此,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屏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屏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着精神交流与人格碰撞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缩减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氛围,创设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时间和形式等;或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进”的合作观念下,实现师——生、生——生的共同成长。
四、处理好学习活动与地理双基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或深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五、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在“听”中学和在“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音像,在听或看后思考、记忆,这是接受性学习。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暂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进而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不管是重结论轻过程,还是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观念。在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出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讲授。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六、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课堂上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调控能力,将课堂调控艺术与学生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演绎到最佳状态。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状态,以饱和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的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的效果。
七、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的主要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即使教师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新课程的教案应该是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而修订和完善教案。
八、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要求教师应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教学资源,以及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对地理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实施。从周围地理环境和教材中优选整合教学策略,优选整合教学资源,从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发面,来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纸教学反思篇7
?找春天》教学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找春天、画春天,使学生了解春天的景物,同时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眉毛和五彩缤纷的眼睛;她活泼,弹奏着美妙的音符;她快乐地荡着、摇着、叫着、笑着?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多么美的语言。怎么样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中蕴含的画面,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呢?教学本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在课的开始,我和学生一起唱了找朋友这首儿歌,进行引出课题《找春天》,并让学生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我和学生一起学学赞美春天的课文吧。”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打开书本大声地朗读起来了。
在学习本课我会认的生字时,我采用了多种学习方法,比如集体读、小组比赛读、开火车读、去掉拼音读等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都能认识了所学生字。但是我只注重的学生的读,对于生字的结构、字义没有让学生深入了解。
认识完生字后,我让学生观察图,根据从下到上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有关春天的信息,要求学生讲话说完整。
在讲文章开头的两个感叹号,我让孩子们多层次朗读,感受的春天来了,我们激动、惊奇、高兴地心情。
课文第二段,我抓住几个动词“脱掉”、“冲出”“奔向”、“寻找”感悟孩子们急于到外面寻找春天的心情,学生也做出了相应的动作,在感悟中要求孩子们读出高兴、期盼、急切的语气。
第三段,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位害羞的小姑娘,通过全班表演动作,理解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深入体会理解,为什么作者会把春天比作一位害羞的小姑娘呢?进一步体会春天的美、春天的新、春天的活泼、
接着,我又提出以下问题:“我们看到了春天的什么?我们听到了春天的什么?我们闻到了春天的什么?我们触到了春天的'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文,这样,激发孩子们对寻找春天的美好愿望。为了突出重点,我再次引导学生精读:“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吗?”??学生精读这些语句,不但领会了其中的情与趣,同时又积累了一些好词佳句。
接着我把教学的重点落实在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上。我从文中几个词语入手,让学生想象“早开地野花”、“点点嫩芽”、“解冻地小溪”等词的表象,再引导学生探究“野花早开”、“嫩芽吐出”、“小溪解冻”的原因,让学生感受“春天来了”的气息。学生们缘情入境,根据“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去理解“春天地眉毛”根据“解冻地小溪”去想象“春天地琴声”等,感受到春天的美景,体会了找春天地乐趣,从而领悟到发现的快乐。这样引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中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课的结尾我让学生画一幅关于春天的图画,并自己观察大自然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看出春天来了。
本节课我可能想教给学生的内容有些多,导致有些环节没有做扎实,没有让学生读够,有走过场的感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是要多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所有的学生都有很强的可塑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