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教学反思一定要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必要认真准备的文件,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孔子游春教学反思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孔子游春教学反思篇1
最近,我三次执教了《孔子游春》一课。我之所以几次选择《孔子游春》这样一篇富含哲理的文章,不是自己多么擅长讲这类型的课,而是想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一次主动尝试的机会,一次挑战的机会,无论成功与失败,无论赞扬还是批评、鄙视。就像每一个演员都喜欢挑战各类的角色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一定成功就会带来喜悦、快乐,而是在我们蓦然回首时,不留太多的遗憾在其中。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游记。它生动地描绘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泗水实施教育的故事。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量比较少,对这类文章接触的不是很多,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情感时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在课前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孔子的资料。并专门观看了最近的一部大片《孔子》从全方位、立体式的了解这位圣人先师,学习他,崇拜他,学习他的名言,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并引导学生也大量查阅孔子的资料,这为理解课文中“论水”部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一开始我把教学任务定位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入情入境,感受泗水河边浓浓的春意。体会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走进孔子高尚的精神世界。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和艺术气息,感受语文学习的博大和美丽。随着第二次教学,我发现“游赏泗水”折射着新课程精神的灿烂光芒,和当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有着惊人的“合拍”。我不由自主地认为“游赏泗水”其实就是孔子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会实践)。教学这一课后,我对生活于春秋末期、距今有2500多年之遥的孔子先生深深佩服并充满感激,因为“游赏泗水”加深了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和感悟:
1、形成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学生生命负责
孔子组织“游赏泗水”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春天到了,泗水涨春潮了。简单的答案却蕴涵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因为时空限制,我们不可能和孔子先生进行直接对话。可是谁能说孔子不是这样想的呢?春天来了,我应该带弟子们去感受春天的美景;泗水涨春潮了,我应该带弟子们去感受春潮。孔子自觉地把组织“游赏泗水”当作了义无返顾的教育使命。其间透露出孔子先生先进而明确的教育理念:为弟子们的发展服务,对弟子们的生命负责。我们再来审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因为现行的课程评价体系还不完善,执行教育评价不够严实,应试教育之风依旧强盛,所以是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如何,事实上一直没有真正纳入对学校、教师的实质性评价范畴。于是导致一些学校、教师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热情,是必然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说更要倡导一种为师者的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孔子先生式的自觉良知和行动来认识实施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形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对学生的生命负责”的教育理解。通过积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与其生活世界的密切联系;关注学生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关注发现、探究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等,实现为师者责无旁贷的崇高教育使命。
2、为了“崇高的教育使命”努力排除障碍。
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个新事物,也增加了实施的难度。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广大一线教师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肯定不能够妥善把握,遇到一些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如何面对并战胜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困难,孔子的“游赏泗水”至少给我们带来二点启示:
(1)要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春天到了,听说泗水涨春潮了(注意“听说”一词),孔子便带领学生“游赏泗水”。可见,孔子有一颗敏感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识,特别注意课程资源信息的收集和利用。而我们许多教师,常常为不知道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而苦恼,他们苦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库,缺乏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其实,我们可以围绕三条线索进行选择和组织活动内容:“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我们应该把活动内容进行处理、整合,使之序列化,形成系列活动。除了注意收集和处理固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以外,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多种信息,使之成为即时课程资源,然后组织即时的综合实践活动,彻底解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知道做什么的烦恼。
(2)消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安全相矛盾的顾虑。当今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不实施或者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短斤缺两”,这都是事实。我不知道孔子组织“游赏泗水”时是否因为安全问题而“前怕狼,后怕虎”。我只知道泗水“波澜起伏”、“滚滚而来”,在泗水河畔游玩,无论对于孔子的弟子们,还是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都可以说是危险暗伏。但是孔子和弟子们都兴致盎然地去了,并且满载而归。而假如换了我们现在的学生,能有机会去吗?哪怕是保证离泗水远远地观看!“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出了问题谁来负责?”这些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话,就这样悄悄地剥夺了学生应该亲历的生命成长历程。我不是说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要安全。相反,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早作细实准备,努力排除一切安全隐患。但是,如果以安全为借口,总是把校门关闭得紧紧的,剥夺学生生命成长的实践需要,那至少是恶劣的“误人子弟”的行为。总之,我们不能拿表面的自然生命的存在作为挡箭牌,漠视并杜绝学生精神生命的丰厚过程。并且,这同样是恶性的教育安全事故!
孔子游春教学反思篇2
?孔子游春》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及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课文把孔子带弟子们游赏与他对弟子的循循善诱交融在一起作为重点进行描述,巧妙地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出春天到来时的美景,又以水为话题,叙事明理,内涵丰富、厚重。在本次的公开教学中,我尝试了教学此课。现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 课文描写春景的文字,想象丰富,色彩绚丽,读来让人感到温暖与陶醉。学生在自由朗读以后,我只是问:“读了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觉?”学生的发言是令人满意的。文字其实是有温度,有色彩,有声音,有感情,有思想的。学生说出自己对文字的感觉,然后读出这种感觉。大自然就是人类的母亲,应读得轻柔、深情,仿佛婴儿躺在母亲的怀抱。而这样的文字,应该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中,就像我们不能忘记母亲。
2.“论水”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热情激励,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如让学生自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方面读读,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而在具体交流中,又引导学生紧扣“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读懂了什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抓住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去理解文本,发展思维。引导学生在读中比较,读中感悟,读中体味语言文字,读中感悟做人要做个真君子。
3. 积累是为了运用!运用有时是最好的感悟。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事非亲历不知难。我在课堂拓展延伸阶段,环环相扣,从“关于水的名言”,到“谈论志向的古文”,到“对孔子的评价”,再到“搜集孔子的名言读读”,都体现了积累是为了运用,这个过程展示了生命与生命的立体对话,既给了学生丰厚自身精神的重要平台,又创设了精神交流的桥梁,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统一,学生对孔子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对孔子的情感也逐渐浓烈起来。
不足之处:
1. 时间安排欠妥。在教学中,我由于担心学生在学习孔子论水那段话时有一定的.难度,便安排了大量时间进行自学、探究、讨论与点拨。学生确实也做到了深入理解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内涵,但却因此而延误了下一个段落的教学。究其原因是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及对学生的把握不够充分。
2. 没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不是很多,没能形成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甚至有部分学生停滞不动,完全没有了思维。这与老师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需要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的深度不够。孔子的精神与品行不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且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因此不是一节课就可以讲解清楚的。虽然我在第一课时上已经对学生进行了介绍,在本节课上也通过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及分析文中孔子与学生的言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了解孔子,走近孔子,但是仍让我感觉到有些肤浅。这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才有可能有效地影响到学生。
孔子游春教学反思篇3
王崧舟老师推崇诗意语文,他的课堂语言像灵泉一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语文味十足。《孔子游春》课堂容量非常大,有从课文内容演变而成的诗歌练习,有课堂检测的练习,还有对于“水”的古诗句的引用以及司马迁对孔子的诗文评价。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不只局限于对课文的学习,他还善于旁征博引,不漏痕迹的'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飞翔。大师的教学风彩,文化底蕴是我远远不及的;汇报本课时我用的自己班刚刚步入四年级十几天的学因此我把课堂容量减少许多。降低了教学难度。
新课一开始,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既串起了课文的脉胳,又让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在孩子们的心中鲜亮起来。然后通过一段极富感染力的引语,让孩子们在读中张开了心灵的翅膀。
孔子关于水的论断教材中短短91个字,却充满哲理,发人深思,更重要的是,它饱含着孔子对水的一往情深。引导学生潜入到文字当中,读懂孔子的“情”,领会孔子的“爱”,是重中之重。为了降低理解的难度,设计中通过“有情义”一句指导学法,然后让学生自读感悟。在深入文本之后,又通过练写、改变人称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走出文本,给他们一个更宽的视野,再次从整体上把握这段话的内涵。通过这样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材料的学习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也把“真君子”的形象牢牢印刻在学生的记忆中,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平台。
由对水的“情”自然过渡到对“人”的情,在对孔子这片深情的感悟中,体会孔子的智慧,感受到孔子的“善施教化”。同时更是弟子们深深的感悟。
从读书开始,以读书结束,照应开头,支撑课堂的整体架构,同时,让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进一步感悟师生之间的融融情意。感悟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孔子游春教学反思篇4
在教学《孔子游春》一文时,我又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教师进行认真地文本解读,进行充分的预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其实,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是这么做的,我们可以从《孔子游春》一课中感悟到。
春天到了,孔子为什么选择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别的地方?课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介绍——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后面还有颜回的一句话:说孔子“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
所以,结合这两处,我们可以引领学生感悟孔子和学生谈水不是偶然生成的,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并且孔子自己对“水”早就有了深刻的感悟,有了多元的、独特的解读——“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那是因为孔子这一代宗师已和“水”这一文本进行了充分的对话,这就是与学生对话或者引领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前提。因此,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启示——文本解读是对话的前提,教师课前备课,首先和文本对话,只有把握好教材,充分地进行预设,才能引导学生交流对话。
所以,在教学“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春风是她甜蜜的絮语……”一段时,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句子,你有哪些发现?
2、组织交流:
(1
孔子游春教学反思篇5
?孔子游春》这篇课文描述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事。这篇课文不仅有优美的景色描写,还有富有哲理性的谈话。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两个重点段展开教学,就是课后要求背诵的两个自然段。
教学第二自然段我主要采取的方法是“读”,让学生在读中品春,在读中感受作者写作方法。当学生抓住课文排比句和比喻手法体会春之美时,我先给予肯定,让他们齐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再引导他们用“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是她()的()练习拓展说话,最后以引读的方式回归文本。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说,再说中读,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春意。
第八自然段”孔子论水“,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就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来讲,要由平常的水中悟出”水是真君子“的道理的确不容易。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来理解这段文字,理解这段文字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呢?学起来不枯燥呢?根据我班学生喜欢提问的特点,我让他们围绕这段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想不到学生的问题和我预设的一样,有个学生还提了”孔子为什么要对弟子们说这番话?“这个有深度的问题,着实让我既欣喜又意外。接着我引导学生逐一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品读、拓展说话。课后听了张主任的点评后,意识到在这段的教学中,我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其实在引导学生品读时,如:学生说到”因为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所以水是真君子。“时,应该引导学生”你能用这句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将文本读薄,然后再以”你从哪儿看出水有德行呢?请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并联系生活举例来说。“引导学生将文本读厚。学完这句话小结学法,再要求学生运用学法来说其他三句。我想这样可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抽象深奥的课文内容。最后进行拓展说话学生会说的更精彩、更到位。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