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部有意义的影片之后一定要认真写好观后感,从观后感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海的尽头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海的尽头观后感篇1
这段时间被疫情耽误的电影不少,有的电影只看过预告片,有的电影才上映一两天就下线了,有的电影虽然按期上映,但排片少得可怜——前有电影《隐入尘烟》,后有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
这两部电影的名字都属于艺术气息浓厚、意境深远的类型。如果光看片名,我确实猜不出来电影会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完全不像《独行月球》、《哥,你好》那么简单直白,符合大众口味。
虽然片名不怎么接地气,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但两部电影的内容却非常实在,讲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生命故事,有喜有悲,有苦有乐,有聚有散。
但从市场效应来看,这两部电影很容易被诗一般的名字所“拖累”,输在起跑线上。
好在《隐入尘烟》有不少大咖推荐和铁粉支持,后劲儿倒是蛮大,顺利实现了票房逆袭(从少人问津到票房破亿),市场热度远超预期。
一部反市场的电影居然会被市场追捧,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没有口碑和实力是绝对办不到的。
同样,《海的尽头是草原》上映半个月来,因为排片太少,票房成绩并不理想,目前刚过3000万,和同期上映的《哥,你好》3个亿的票房差了整整10倍。
但从影片的内涵和质感来看,后者远不如前者,不仅故事情节离奇夸张,而且主要演员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非常浮夸,纯粹是为了搞笑而搞笑,为了煽情而煽情,矫揉造作的痕迹再明显不过。
我反思自己在选择电影上也存在心理误区,要么凭刻板印象,要么凭第一印象。其实观众评分才是最客观的参考因素,评分较高的电影,内容质量不会差到哪儿去。
这次疫情缓解,家附近的电影院刚解封时,我迫不及待看的就是《哥,你好》(对开心麻花团队情有独钟),结果大失所望,连影评都不想写——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我承认自己欣赏电影的品味不高,骨子里还是比较偏爱节奏快、反转多的`影片。像《隐入尘烟》、《海的尽头是草原》这类“慢叙事”的电影,不会在第一时间引起我的观影兴趣。
就拿《海的尽头是草原》来说吧,一开始并没有列入我的观影计划,以为是反映牧民生活的主旋律影片,内容中规中矩,不会有多少特别出彩的地方。
但电影自上映以来,评分很高,排片却很少。这种强烈的反差使我感觉它可能没有我想得那么平庸,可能和《隐入尘烟》一样值得观赏。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我仍然处于兴奋状态,脑海里不断回放影片中那些质朴动人的生活场景,感念草原上人与人之间那种真挚细腻的情感。
其实电影一开篇给我的感觉并不好,画面摇晃,色彩黯淡,场面混乱,就像跟随某位新闻记者的采访镜头,默默旁观灾难发生现场。难不成看的是纪录片?
随着剧情不断推进,画面色彩逐渐鲜亮,壮美辽阔的草原、碧蓝清透的天空尽收眼底,让人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尽管有时候,情绪极不稳定的大自然又会用劲猛的风沙来展示它残酷暴烈的一面,让人瞬间感觉自己是如此渺小和不堪一击。
简单枯燥的草原生活与复杂多变的自然气候,使久经风雨的牧民们虽然满脸沧桑,但心怀坦荡,在大灾大难面前,尤其显得从容不迫。
正是他们的勇敢无私和善良包容,国家号召才得以积极响应和落实,来自上海的三千孤儿才能在草原上顺利扎根。
他们和孩子们一起,见证了爱的奇迹,共同完成了那场跨越时空的生命接力。
对牧民们来说,“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既是号召,也是承诺。他们在生活拮据、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宁愿亏待自己的亲骨肉,也要把家里的资源向收养的孤儿倾斜,并且尽量尊重孩子本人的意愿和生活习惯。
影片中的人物对白也不多,蒙古语和汉语交织在一起,增强了写实的效果。对收养汉族孤儿的蒙古家庭来说,语言不通并不影响爱的传递。
一边是蒙古妈妈为了减少和汉族女儿的沟通障碍,努力学习汉语;一边是有发音障碍的蒙古哥哥,通过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来表达对汉族妹妹的关爱。
影片中类似的感人细节很多,临近结尾时的大反转比欧亨利的小说还出人意料。汉族妹妹这个角色完全跳出了小我的圈子和民族、血缘的羁绊,从而赋予生命和生活更广阔的意义。
虽然直到电影结束那一刻,缺乏文艺细胞的我还是无法理解片名的确切含义。
“海”和“草原”到底是隐喻,还是代表某种浪漫的意境?网上有一种说法是,“海”暗指苦难,“草原”暗指大爱,我不敢苟同。
海的尽头观后感篇2
海的尽头是草原,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影片以癌症晚期的老年杜思瀚远赴内蒙,寻找当年被送到草原上的妹妹杜思珩为主线,用一种非典型公路片的拍摄手法,在现实和历史的不同维度中展开叙事:老年杜思瀚的寻找之路和童年杜思珩的迁徙之路,是两条不同时代的横向线;童年杜思珩到青少年杜思珩的成长之路,是一条时间维度上的纵向线。三条不同的路,纵横捭阖,像撒向历史长河中的一张网,就这样网住了一对兄妹和两个母亲的一生。
有趣的是,影片使用了不同的调色,以区别这三条不同的路:童年杜思珩的迁徙之路,使用了一种黑白暖色;杜思珩的成长之路,使用了一种饱和度较低的暖彩色;老年杜思瀚的寻找之路,则使用了正常的彩色。由于影片中有大量的倒叙内容,加之登场人物繁多,使用这样贴心的调色,就不会让观众晕头转向了。
这是一部关于“原谅”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困扰了杜思珩一生的心结,终于在见到老年杜思瀚的那一刻解开了,但此时的她早已选择了放下。养父养母在悲剧发生后并没有迁怒于杜思珩,而是依然对她不离不弃,这种伟大的“原谅”,让杜思珩将自己全部的爱献给了草原。因为抛弃女儿,杜思珩的亲生母亲愧疚了一辈子。然而千头万绪,当初的“抛弃”是为了让两个孩子都能够活下去,这是一种既残酷又悲悯的爱。
海的尽头观后感篇3
?海的尽头是草原》讲述六十多年前“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真实事件的电影,感谢尔冬升导演,将一段关于爱的尘封历史以这样鲜活动人的方式展现给20xx年的观众,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拍得如此真挚动人。打动我的,不仅是片中辽阔壮美的内蒙古草原景色,无边的草原,奔驰的骏马,热闹的那达慕,更是片中草原牧民对孤儿们那无私的爱。“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多么朴实有多么有力的口号,孩子们的生命和健康成长就是他们最大的责任。
陈宝国老师扮演的双胞胎哥哥是本片的线索人物,他对同胞亲生妹妹的寻找和追忆,一路带领着观众回顾那段动人往事。我们今天可能无法想象那个年代艰苦的生活条件,漫天风沙、豺狼出没、物资匮乏,对于当年草原牧民们来说,他们还是尽全力用最好的牛奶、粮食和爱哺育了这些新中国的孤儿们,让他们成为建设者和栋梁之才。
影片中大部分对话都是蒙语,有很多蒙古族演员出演,但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汉族演员马苏扮演的萨仁娜额吉,全程几乎都说蒙语,无论造型、神态还是动作都非常贴近蒙古族妇女,成功塑造了一个善良温柔无私奉献的母亲,特别令人惊艳。
扮演她儿子那木汗的王锵,则将一个寡言沉默却勇敢有担当的哥哥演得非常动人,他为了救妹妹不幸被卷入流沙的情节非常催泪。再次感谢尔冬升导演,让我们了解到那段尘封已久却无比感人的历史往事,只有不忘记历史,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生活下去。
海的尽头观后感篇4
前天下午,由重庆山城志愿服务中心组织,去沙坪坝区凤天大道金阳时代汇博纳国际影城(凤天路店)观看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
怕堵车迟到,去的早了些,便仔细观看大厅里的海报: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脑子里开始想象,三千个孤儿千里迢迢去内蒙,三千个家庭来接纳,该是多么宏大的场面?如此浩大的“工程”会怎样叙述?能打动观众吗?很是期待。
三点正式开演,产生错觉,怎么是这样?原来是其它几部电影的宣传片。
因为看了海报,知道主演是陈宝国,看到陈宝国突然被惊醒坐起,知道电影正式开始了。没想到开头这么平实、质朴,并没有我想象的宏大场面,而是从个体的小家庭视角切入,展开整个故事。
陈宝国扮演的知识分子杜思瀚,被患阿尔兹海默症母亲的声音惊醒,走近母亲身边,医护人员也来到母亲病房,母亲把护士认做唯一记得的女儿,杜思瀚的双胞胎妹妹——杜思珩。
“念了你一辈子,想了你一辈子,欠了你一辈子。”杜思瀚带着母亲的遗憾,带着自己的悔恨,也带着病重的身体,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开始了一段寻亲之旅。
时间回到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短缺困扰着全国各地,大批孤儿的温饱问题更是迫在眉睫。为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请缨,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的承诺掷地有声:“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将三千名孤儿接到了大草原,交给了淳朴善良的牧民们收养。
一段历史佳话就此开启。
60多年前,小男孩杜思瀚怕妈妈送他去“孤儿院”,故意跑到外面淋雨生病,无奈之举,妹妹被送去了“孤儿院”。就这样小女孩杜思珩与“三千孤儿”一起乘坐火车,跨越半个中国前往内蒙古,来到完全陌生的草原环境,这些“国家的孩子”获得了当地牧民们毫无保留的热情与呵护。从小思珩不习惯“原生态”解手方式、吃不惯奶豆腐、睡不惯蒙古包,到完全融入草原家庭,银幕上花了近一个小时来呈现。当然现实生活里或许要花上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哪怕经历了十年的磨合,杜思珩已经学会了说蒙古语,也吃惯了奶豆腐,还能够骑上骏马在草原上飞驰,甚至拥有了一个对她宠爱备至的哥哥那木汗,但她心里面始终小心地藏着地图上“南方”的那个城市,藏着抛下她的妈妈和哥哥杜思瀚,她执拗地想要回上海,想要问问妈妈为什么舍弃的是她。
终于有一天,她以为自己做足了准备,带足了干粮,奔向“南方”。不料被流沙淹没,以为就此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观众无不为之惋惜。
镜头切换到知情人的难以言说,杜思珩不但没能回到上海,还一辈子留在了草原。为报答也为救赎。因为救她,哥哥那木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悠扬的旋律戛然而止,从此阳光下少年单纯的笑脸再难重现,在前面大段的平稳铺垫之后,电影最后却充满了意外。一位蒙古族老奶奶出现,说自己是那木汗,这一刻,简直惊呆了,杜思珩把自己活成了那木汗。编剧和导演认真做了各种伏笔,让这些反转和冲击,来得扎实而充满力量,叫人为角色的命运心疼、心痛。
当杜思瀚站在亲生妹妹、一个非常蒙古族的老年妇女面前,他们的对话并不激昂,却汹涌澎湃地藏下浩荡的历史和个体经历过命运后的通透与释然。哥哥终于问出了那一句,“恨过我们吗?”妹妹想了想,认真地答道:“小时候曾经有过……”
那一刻,泪如泉涌,因为我真实地听到过这种来自内心的声音……
曾经有过,但大草原上,质朴无私的蒙古族同胞,用爱维系着一个又一个超越血缘的家庭,弥合了这一道道伤痕。
曾经有过,但未曾谋面的两位母亲,跨越“海”和“草原”,用爱共同养育了一个孩子。生活可能有时很残酷,但爱、善良和同理心最终叫人释怀,也叫人勇敢。
曾经有过,正如演员陈宝国所说的,走进影院的我是幸福的。
我想说的是,走进影院的我也是幸福的。
一部将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紧密结合,遥相呼应,真实动人而不说教的,值得观看的充满爱和真情的好电影。
最后要感谢小演员的表演,真挚、机灵、可爱;感谢陈宝国精准的演绎,质朴、内敛、节制;感谢重庆山城志愿服务中心走心的小礼物!
愿人间真情与大爱就像这卡片里包裹的种子,生生不息,永远繁衍。
海的尽头观后感篇5
对于那些远离家乡的南方孤儿们而言,虽然背井离乡一辈子都难以见到亲人必将是童年里最灰暗的记忆,但相比于饿死在亲人的怀里,能在异地他乡健康成长,就显得格外幸运。虽然学着融入新环境,适应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于他们来说很难,但接纳新的家人,是爱跨越山海,连接草原和沿海的双向奔赴。
作为影片的高潮,草原哥哥那木汗为了救这两个熊孩子而被流沙吞没,那木汗舍己救人的角色恰恰体现出草原儿女蒙古马般的奉献精神,这也侧面说明在那个时代,能救这3000孤儿性命的也只能是我们宽阔的草原和内心极为淳朴善良的牧民们。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的发音含糊不清的诀别和嘱托,寥寥几字,重如千斤,他用自己的生命唤醒了一个内心没有光的女孩。
似乎也能理解了,一个背井离乡充满仇恨和执拗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去爱别人呢?一个从小丢了伞被迫流落到草原的孩子,要怎么去给别人撑伞呢?
相认那一刻,当亲生哥哥杜思瀚泪眼婆娑抓着杜思珩的手时,他内心千帆过尽,而她内心却已经毫无波澜。其实他们当时是处于不同的情绪维度上的,杜思瀚沉浸在团圆的感动之中,但于杜思珩来说,从不愿相见到最终得见,于她而言最多就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或许当她决定要遵守哥哥那木汗遗愿的那一刻开始,原生家庭对她的羁绊就已经消失了,她也终于和曾经的家庭告别,与至亲和解,不见,不念。
所以,爱的尽头是和解。是学会与世界和解,与他人和解,更是与自己和解。
海的尽头观后感篇6
?海的尽头是草原》是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诠释。
因为自然灾害严重,在上海福利院的小女孩杜思珩与“三千孤儿”一起被送到内蒙古。这些“国家的孩子”被当地满足条件的牧民们收养,从电影描述的三个小孩杜思珩、马正元、黄宝哥等可以看出来,这些孩子都被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善待。
电影的主线是小女孩杜思珩。为了让她有口饭吃,不至于被饿死,她被妈妈送到了福利院,分别的时候,妈妈给了她一条小毛巾,上面绣着她的名字,那是妈妈留给她唯一的东西。她一直记着妈妈对她说的会来接她的话。所以,她走到哪儿都带着她的小毛巾,一直抗拒着内蒙古的大草原,等待她的妈妈来接她。
她和其他的孩子们不同,她一直认为内蒙古不过是一个暂时落脚的地方。哪怕她最后选择了萨仁娜做自己的额吉,哪怕萨仁娜额吉全家都对她很好,他们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她吃,奶茶、奶豆腐,他们给她搭建专属的厕所,在草原上给她找遗失的小毛巾,教她学骑马,一点一点的治愈她。
但这个女孩是任性的,任性到让人觉得不识好歹。直到那个夜晚,伊德尔和她坐在漫天星空的账外,教她识别北极星,送她指南针,让她学会在任何时候都能准确的辨认出南方,她问他,怎么才能回到上海,她说害怕自己长大,这样妈妈就认不出她。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潸然泪下。血缘关系是这么重要的,是一个人出生时便刻在基因里的烙印,就像内蒙古人吃不惯水煮鸡蛋,而汉族人吃不惯奶豆腐一样。
然而,血缘关系又没有那么重要。
在女孩成长的过程中,一直缺乏父爱,伊德尔教她骑马,告诉她怎样在残酷的大自然面前保护自己,告诉她要勇敢,一点点的填补她父爱的缺失。
她第一次打开自己的心房,应该是骑着马,在满天风沙中去找伊德尔的时候,她匍匐在地上,被伊德尔抱在怀里的时候,她说,爸爸不要离开我。伊德尔承诺她,永远不会抛弃她。自此,她喊伊德尔爸爸。
随着她长大,她渐渐融入了这个家庭。可能这个时候更多的是执着,为什么妈妈舍弃的是她。她只是想问个明白,这是她的心结。所以,她计划着和马天元私自离开。
在离开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流沙,沉默寡言的哥哥那木汗,用自己的生命救了她。哥哥给她的遗言是照顾好父母。为了不触景伤情,伊德尔和萨仁娜决定搬家。女孩落寞的跟着马车后面。伊德尔对她说,他会遵守承诺,永远不会抛弃她。以后她就叫做那木汗。像一个真正的父亲那样,无论孩子做了多大的错事,最后,父母都会原谅和包容。
其实,可能真正的家人,如果哥哥是因为妹妹而死去,父母也不一定会谅解的。更何况,还是为了守护养女,亲生儿子死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养父母心里,她真的如同亲生的女儿。
从这一刻起,女孩真正的放下了原生家庭,她要为救了她性命的哥哥活着,她成了那木汗。她守护着善良的养父养母,守护着这片用无私的爱接纳她的大草原。
接着我们说,黄宝哥,这也是“三千孤儿”中的一个,他一瘸一拐的在草原里走,说自己要骑马。声音引起了当地老师的注意,老师知道他腿受伤后,主动给他做了拐杖,呵护他。老师问,愿不愿成为他的家人。瘸腿的小男孩点了头,于是他们的一生就是家人了。
马正元是多年后,长大重逢的。但从长大后的情景来推测,他也被家人照顾的很好。比如,第一个发现他们要离开草原回上海的便是马正元的家人。如果不是关怀的,不会那么快就得到信息的。再者,当那木汗为了救他们而死去,马正元的家人打他的时候,也是一种保护和爱。
从这三个孩子的身上,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血缘关系为根基的亲情固然是重要的,但因为缘分而走在一起的家人也是弥足珍贵的。
在领养孩子的时候,牧民们说,他们是相信缘分的。有时候,一眼就注定了一生的缘分。所以他们会认为,孩子来到自己身边,就是神明赐予他们的礼物。
在电影里多次隐晦的提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残酷,有突然刮起的沙尘暴,有虎视眈眈的狼群,有让老人痛失家人的恐怖大火,有夺去那木汗生命的流沙……伊德尔说,“大自然对我们很残酷啊”。也许正因为这样,牧民们更相信天意、命运、神明,他们对不懂的东西都存着敬畏之心,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守着为人善良的本分。
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紧密,可为什么心灵的距离越来越疏远,感情的牵绊越来越淡漠,这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最后,以过了百年之岁的萨仁娜说的那句话作为结尾,这也是整部影片里最能触动我的话:虽然未能见面,谢谢你把杜思珩生下来,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把她抚养成人。
从这位内蒙古额吉的身上,我学会了一个道理:一个人除了爱和善良,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东西。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防灾害观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