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件事上大家要是深受启迪,都是需要认真写好心得,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让自己的思考能力得到提升,以下是写作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经典用经典心得体会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
学经典用经典心得体会篇1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我觉得《千字文》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据史书记载,这篇构思精巧、富有韵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于一夜间编成的。公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将其编撰成文,字句间要求有密切联系,且要富于文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周兴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将《千字文》编成,不过,第二天,他竟已是两鬓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传到今天,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书中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学经典用经典心得体会篇2
前几天,我读完了《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这本书,我深有感受。这本书不仅仅有教会我们怎样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小论坛”栏目,更有许多激励人心的好人好事:为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的黄旭华;为了建设落后的山村,拿出自我所有积蓄的段爱平;更有为了病人,把一生献给医学的胡佩兰……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的感受是:盲人不仅仅手里挑着一盏灯笼,并且他的心中还装着一盏明亮的灯,为别人着想正是他心中的明灯。很多时候,帮忙别人其实就是帮忙我们自我。帮忙了别人的同时,也帮忙了自我,让自我的前路一向有着明亮的灯光,这一盏灯源自于我们,可后面千千万万的灯火却是源自于那些被我们所温暖的人。所以,我们要乐于助人,因为在帮忙别人的同时也相当于帮忙了自我。仅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能更加完美、更加和谐!
学经典用经典心得体会篇3
说到亲子阅读大家都知道其中的意义和重要性,可往往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做到的。有时小孩并不喜欢阅读,自制力也不够,需要我们稍微强制一下,并要声情并茂的互动一下,提高他的积极性,从而使阅读变得更有趣,久而久之,孩子们会渐渐地爱上阅读的。
最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随着年龄长大,孩子更喜欢看电视,对阅读的自觉性降低了,我觉得这与家长是否能坚持亲子阅读有很大关系,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在固定的时间里持之以恒地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如果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孩子是不可能培养出阅读习惯的。
为了尽快的让徐诚励喜欢上阅读我每天坚持陪小的在睡觉前读书,第一本书是从他最喜欢的赛尔号开始的,大家都说这种书应该让小的少看,一点好处都没有,可是我觉得只要肯看肯读就是一个好的开始。接着慢慢的我们开始读一些少年读物,采用巧妙的引导方式如《海底两万里》从他读一段,我读一段。不过方法是因人而异,现在我家小的已经喜欢上的阅读了,每天睡前都会自觉的在床上看书半小时,自己享受阅读的乐趣了。
通过培养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带动识字量,从以前识字少之又少,到现在识字量多了好了。即培养了独立阅读能力,又扩大了知识面。
和孩子一起阅读图书的过程,真是一次愉快的情感体验,家长们请加入亲子阅读的队伍中吧!让阅读净化孩子们的灵魂,滋养孩子们的心灵,陪伴着宝贝们的茁壮成长。
学经典用经典心得体会篇4
合上《骆驼祥子》,心中涌起一股悲凉。或许是惊叹这位洋车夫的转变,从开始充满活力的青皮小生,到文末那个颓废,丧失了生活志向的活死人;或许是叹惜他那仅有的一个愿望,经过五次三番的变故后,依然化为泡影;也或许是因为他与虎妞无奈的结合,与小福子没有结果的爱情,我心里也拿不准。闭上眼睛,老舍笔下的祥子的一生又一次拉开了帷幕。刚刚出场的祥子,是个老实、木讷、硬朗的年轻汉子。老舍用充满了喜爱的言语描绘道:“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每次读到这个外貌描写,我心中就会泛起一股喜爱之情:好一个健壮、结实的汉子!不过,现在看来,老舍这些赞美原来是为了使你读到后面更加失望罢了。
祥子想要一辆自己的车。这个愿望贯穿全文,甚至是决定了祥子的一生。祥子拥有的第一辆车是惟一一辆他自己的车。“这可绝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年,二年,至少有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虽然吃了如此多的苦,但祥子一看见那辆锃新的车,便什么抱怨都没有了。他与这车有感情,如同夫妻一样,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马上应合着。正因这车对于祥子是如此重要,如此值得珍爱,它的丢失才非同寻常,足以成为人物悲剧的起点。但是,最后祥子垮了。他最后的一丝志向没有了,他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他没有再回曹家,而是混到了下等车夫中,变得麻木,潦倒,自暴自弃了。最后,他成为了一名送丧的人,在出殡仪仗的行列里,打着一面破旗,精神恍惚,如行尸走肉一般度过余生。
这就是祥子。他是中国旧社会中车夫的代表,下等人的代表。他的一生是曲折的,但是他每次命运的改变也似乎是自然的,尽管他开始是怎样的努力,但是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没有灵魂的活死人,这怎能不令人悲凉呢?此刻,我突然发现自己悲凉的是什么时候了:是吃人的社会,是扭曲的人性,是不公的命运。
学经典用经典心得体会篇5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学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继续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学习国学开始,接续国学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我校开展了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这门课,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经典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学习《论语》的收获是有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涵养,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神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勤学,具有丰硕的实践经验,注重道德涵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成为后世教师学习的表率。
《论语》中良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涵养的相关阐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迪。
1、立志有恒,加强涵养。
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涵养中的主要感化。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论语·子罕》)。因此,教师不只要本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高尚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勤恳的标的目标。
2、自省自克,悔改迁善。
孔子从意遇事要长于进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涵养的主要方式。孔子教育学生随时对本人的行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觉问题,避免继续犯错误,这样就起到了自我监视的感化。孔子认为,道德准绳和规范是公共好处的表现,对个人起束缚感化,因此,需要克制自我。长于自克是道德涵养的标识表记标帜。
孔子认为,现实中不具有不犯错的圣人,环节是看待错误的立场。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本人犯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发觉,是本人的幸运。孔子要求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要尽本人的社会职责,应注重本身的学习涵养,节制博识的知识,具有高贵的道德,这是教人的前提前提。
4、身先士卒,言传身教。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只要言教,更注重身教。他通过严以责己,身先士卒来传染打动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充实说了然身教的主要性。简直,如果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出发生潜移默化的感化。
5、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怀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需具备的前提。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关怀学生道德、学业的促进以及学生们的糊口与健康环境,他和学生有深厚的交谊。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
6、相信学生,激励学生。
孔子对学生充满期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这里包含了青年人跨越老年人、学生跨越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成长概念。
7、不竭学习,勤恳立异。
国学经典培训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式,长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教师必需本人经常复习故业,畅通领悟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觉,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只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涵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