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才能,作文一定要将一件事情的整体经过写清楚才行,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作文三国演义读后感优质7篇,感谢您的参阅。
作文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
最近,我迷上了《三国演义》,这是发生在东汉未年的一个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主要讲东汉未年,皇帝昏庸无能,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由张角率领的黄巾军起义造反,由此拉开了诸候争霸的序幕。同时,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一起打天下,建立了蜀国。这时,天下三分,分成了魏国、蜀国和吴国。最后,全部被司马家族所占领。
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感想万千,里面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羽忠义无双,张飞粗中有细,刘备宅心仁厚,赵云忠心报国,黄忠宝刀不老,曹操奸诈狡猾,董卓罪大恶极,袁绍目中无人,诸葛亮神机妙算,吕布英勇无敌等等。我最喜欢的就要数关羽和赵云了。
因为关羽气宇轩昂,还是斩颜良、诛文丑的名将,他还过五关,斩六将,连英勇无比、杀了俞涉和潘凤这两员大将的华雄都被关羽斩了,所以我喜欢关羽。再说说赵云,他可是在徐州大破曹操军的猛将,还在长坂坡杀了好几个曹军头领,在赵云很老了以后,竟然能斩了使用开山大斧的韩德和他四个精通武艺的儿子,而且可以以一挡千,是个难得的人才。
不过,《三国演义》给我的收获还是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不拘小节,胸怀大志,深谋远虑。
作文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
?三国演义》这个名词大家都熟悉吧,它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书的大概内容是: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协昏庸无能。后被董卓夺权,曹操等地方诸侯组成联盟,立袁绍为盟主,征讨董卓。董卓后被吕布谋反刺死。再经过一番群雄割据,刘备、孙权和曹操三国鼎立。
刘备占益州(今四川),曹操占北方大部分地区,孙权占江南地区。就这样,又经过了100多年,曹操手下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权。建立晋朝,统一天下。其中有三个经典的故事是诸葛亮的三把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每次针对的敌人都是曹操,虽然曹操拥有百万雄师,但对于才华横溢的诸葛亮来说,几把火就可以将这些兵士烧的片甲不留。下面来走进这三把火了解了解它们吧!
第一把火。火烧博望坡三国前期,曹操为了统一全国,而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一时轻敌,大败而归。
第二把火,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不甘心,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两名大将率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觉得新野不能久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的东西。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再次大败而归。
最后一把火,火烧赤壁,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同学们,三国给了我许多启发,也让我开始对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人要足智多谋,不能野蛮行事,做事还要三思而后行!
作文三国演义读后感篇3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作文三国演义读后感篇4
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个问题“三国”中谁是好人?
当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后,我常在想三国中到底谁是好人?
曹操是好人吗?曹操是一个英雄?他雄才大略,善于打仗,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平定北方。但是我觉得他是一个奸诈的枭雄。有一次,他去朋友家避难时,忽听门外传来“嚓嚓嚓”地磨刀声,以为人家要杀他,便一头撞开了门,一口气杀了朋友全家十几口人,杀完后回头一看,才明白人家是要杀猪来招待他。他常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也不教天下人负我。”你们说曹操可够坏的吧?
周瑜虽然能征善战,也有雄才大略,但他的心胸太过狭窄,忌妒诸葛亮的才能,几次三番地想害诸葛亮。结果反受其害英年早逝。而孙权更是出尔反尔,居然将自己的妹妹当诱饵,今天与刘备要好,明天又联合曹操攻打刘备,“桃园结义”三兄弟都死在他的手下……
刘备虽是个杰出的军事家,主张仁、义,也深受人们的爱戴。说他是好人,但我反对。吕布武艺高强,号称天下无敌,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俗话。他曾救过刘备,当时刘备感激不已。可当吕布被曹操捉住,曹操爱惜人才,不想杀他,回头问刘备时,刘备却恩将仇报,提醒曹操董卓是怎么死的。吓得曹操抱着脑袋连声大叫“快推出去斩了。”你们看刘备够坏的吧。
我觉得在《三国演义》中能称得上好人莫过于是号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和“义薄云天、智勇双全”的关羽。诸葛亮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他出山辅助刘备打下江山,受先帝托孤后七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国的统一大业,励精图治,殚精竭虑,多么让人敬佩!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又看出他是一个有军事天分,治军有方的军事家。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千里走单骑,斩颜良、诛文丑,华容道……他的“义气深重”无不让人感动;“义薄云天,智勇双全”,恐怕是对他最好的赞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这么多人物,使我百读不厌。但是《三国演义》中的好人还真不多。
作文三国演义读后感篇5
妈妈不止一次地在我面前啰嗦:“我国四大名著很有名,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一定要多看这一类的好书,为初中做准备……”而我,由于对长篇小说不感兴趣,所以除了看过《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以外,其他书基本上都“无一问津”。寒假期间,老妈终于“强迫”给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并让我看完后谈谈感想。
虽说厚厚的书让我感觉内容太多了,但是当我看完“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往下看了,由于速度“过慢”,我花了六天才看完前六十回。最吸引我的当属“用奇谋孔明借箭”这一回合。
在这一回合中,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的诸葛亮在大雾中使曹营以为有敌军来袭,不但让对方水军损失几十万支箭,还运用自己的计谋,成功挫败了周瑜的谋害。他知道周瑜让他借箭的真正目的是想迫害自己,为了保证双方的利益,便运用自己的智慧,使得周瑜无话可说,只能甘拜下风。
而在我读完后60回合之后,最令我佩服仍然是诸葛亮,因为在《武候弹琴退仲达》这一回合中,诸葛亮在马谡失守了街亭之后,诸葛亮竟能在如此的短的时间内运用“空城计”迷惑司马懿,使其以为城内有军队而巧妙退敌。
其实这和诸葛亮对司马懿的了解有关,因为他知道,司马懿从来都是多疑的,对一些可能有陷阱的地方从不“跳进”去,这次,他也没有听从小儿子的建议,而是迅速撤军,到最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才后悔不已。
但是这跟诸葛亮的智慧还是分不开的,这:“空城计”如果诸葛亮没有想出来,蜀军乱作一团,就会被打的大败。甚至亡国。而如果在魏军15万的军马中脸色突变,就会使司马懿发现破绽,进而导致大败。所以,诸葛亮的智慧以及沉着冷静是能“吓跑”对方的主要原因。
而书中其他一百多回合的故事我也不再一一列举了。看不,妈妈叫我读《三国演义》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啊!我现在只是看不惯看的太迟了。
作文三国演义读后感篇6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作文三国演义读后感篇7
?小议蜀国灭亡 】
在《三国演义》中,蜀国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听信谗言,不重用姜维,才导致了蜀国的灭亡,这似乎已成为现代人对蜀国灭亡的共识了。然而要是拆穿西洋镜,换个角度看,蜀国之所以灭亡,刘禅昏庸固然是原因之一,而蜀国不得民心,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不符合实际,更是主要原因。
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为什么不符合实际呢?这还得从诸葛亮的北伐谈起。诸葛亮虽在北伐中数败魏国,但从总体的战略上却算是失算的,应该说是聪明人做出的违背客观实际的糊涂事。诸葛亮在“王业不偏安”的思想指导下,担心在当时屯兵相持,曹魏会壮大难除。因而,不度时宜,不自量力,不惜千里运粮,连年劳师远征。曹魏采取战略防御方针,以逸待劳,据险固守。这样,蜀军往往因粮草不足,不能以战养战,屡遭挫败,因而也弄得蜀国疲惫不堪。
诸葛亮死后,他那不符合实际的战略方针也未曾改变,因为继任者姜维,也是个“心存汉室”,主张“王业不偏安”的将领,更不看客观条件是否成熟,有无可能,也连年出兵北伐,竟有“九伐中原”之说。长期而频繁的战争,动师扰民,严重地损耗了国力,把疲惫的蜀国终于拖到了崩溃的境地。当时,吴国一使臣出使蜀国后回去报告说,所到之处,“士皆饥色,民皆菜色”。蜀国境况如此,怎能安邦定国,统一天下呢?据史书记载,蜀汉灭亡时,有户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却养了四万官吏,十万二千士兵。平均七户养一官吏,九人负担一个士兵。这样官满为患,兵多民少,怎能不兵败国亡呢?
历史证明,要想统一全国,必须有雄厚的社会经济力量做基础。当时,蜀国的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其实力仍不足以统一全国。曹魏、东吴的经济实力也是这样。在历史条件尚不成熟的时候,曹氏父子未能做到的,孙权君臣不能做到的,诸葛亮也不可能做到。尽管他鞠躬尽瘁,也是劳而无功,谋而不成,得不偿失。
历史曾经反复证明,任何雄才大略的人物,包括具有诸葛亮一样聪明才智的伟大的人物,如果试图干那种超越客观条件的事情,都只能以失败为其归宿。蜀国的灭亡就是最有力的明证。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