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部分,教案的制定一定要周密严谨,教案在书写的过程中,老师务必要强调讲授内容要点,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儿园有关力的科学教案最新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园有关力的科学教案篇1
设计思路
祥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开”了一个汽车城,她和她的伙伴们张罗着要卖各种各样的汽车,他们先从自己家里带来了很多玩具汽车,摆放在汽车城里。可偌大的空间里,总觉得汽车还不够!最关键的是,有顾客来买车,他们向祥祥提出:“你们怎么没有卡车、公共汽车、双层巴士呢?”于是,幼儿提出要自己制作汽车。为了满足幼儿的意愿,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盒子,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让汽车城里的汽车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
幼儿会如何制作汽车呢?最简单的做法是:用硬一点的纸板剪四个圆,然后粘贴在盒子的两侧即可。当汽车城的第一辆自制“双层巴士”面世时,立刻引起了轰动,还赢得了雷鸣般的学声。随着游戏的一天天推进,汽车城里自制的汽车越来越多,可教师却发现,这一辆辆“盒子汽车”一旦制作成功就成为一个个摆设,幼儿根本不会去把玩它们。
那日,教师去汽车城买车,祥祥热情地为教师介绍一辆辆汽车,教师则故意对那辆自制的“双层巴士产生浓厚的兴趣。结果,祥祥反过来劝教师:“不要买这辆车啊,它开不快的,你瞧,它只开一点点路就停下来,而跑车可以开到很远的地方去哦!”怕教师不信,祥祥还演示给教师看,一辆现成的玩具跑车和一辆用纸盒制作的“双层巴士”比赛,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看着幼儿辛辛苦苦制作的汽车如此不受欢迎,难免有些遗憾,教师禁不住想:能不能激发幼儿去改制“盒子汽车”,从而让自制的汽车也能很好地开起来呢?
这天的游戏交流中,教师拿出了玩具跑车和一辆纸盒制作的汽车,询问幼儿:“你们喜欢哪一辆?”前一阵子还被热捧的“双层巴士”遭受冷遇,理由很简单:“盒子汽车不会跑!”也有幼儿讲到:“盒子汽车的轮子不会滚!”“有没有办法让轮子滚起来呢?”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
基于幼儿的认知,教师决定设计一个集体学习活动来激励幼儿改制“汽车”,从而了解“汽车”制造的一些简单原理。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中了解简单的轮轴构造,尝试改制“汽车”,体验成功的乐趣。
2.乐意在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游戏中制作的各种“盒子汽车。
2.各种制作材料及工具:剪刀、胶水、双面胶、长短不一的牙签、大头针(可供幼儿在较厚的圆纸片上戳洞)、吸管、幼儿收集的废旧纸盒、纸轮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教师制作的汽车,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前几天你们在游戏中用盒子做了很多辆汽车,可是“盒子汽车”跑不起来,只能停在汽车城。今天,我也做了一辆汽车,猜猜我的汽车能跑起来吗?
2.绝大多数幼儿认为教师的汽车应该和他们的汽车一样“轮子不可能滚起来,只有2—3名幼儿有些动摇(这几名幼儿的理由是:“因为老师的本领大,所以老师做的汽车应该能跑起来!”)。
3.教师演示:自制的汽车,能跑起来。
(引来幼儿一阵欢呼,所有的幼儿都看到教师自制的汽车跑了起来,轮子滚得飞快。)
?设计意图:活动开场,教师就直接出示自制的“盒子汽车”,旨在引发幼儿的关注,让幼儿在出乎意料中产生强烈的好奇,并由此激励幼儿的探究兴趣。】
4.师:为什么我的汽车轮子能滚起来呢?
5.幼儿仔细观察教师制作的汽车,很多幼儿看出了其中的一些差异。
“你的轮子不是粘在盒子上的!”
“你的轮子是戳在牙签上的!”
“我们的轮子粘在盒子上一动不动,所以滚不起来!”
“我看见马路上汽车的轮子都是能滚起来的!”
“牙签把两个轮子连在一起,两边的轮子都能滚起来啊!”
?设计意图:围绕“为什么我的汽车轮子能滚起来”的讨论,幼儿会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些许奥妙。事实上,当幼儿的目光聚焦到牙签时,幼儿已经自然习得了“轮子之间有轴”的粗浅道理。】
二、幼儿探索、改制“盒子汽车”
1.师:你们看出了不少秘密,你们想让汽车轮子也滚起来吗?
(此时幼儿已经兴趣盎然,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动手改制那一辆辆“盒子汽车”。)
2.教师为幼儿介绍各种可能需要使用的材料。
3.幼儿实验,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教师发现:整个过程中大多数幼儿忙着在圆片中央戳一个洞,然后插入牙签,再就是用玻璃胶或双面胶将牙签连同两个“轮子”一起粘贴在盒子底部。整个实验过程,教师看到有幼儿拿起过吸管,却又放回,幼儿并没有将吸管用到“盒子汽车”的改制中。)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给予适当的支持与回应,如帮助幼儿在较硬的圆纸片上戳洞,如提醒幼儿寻找一根长短适宜的牙签,如鼓励幼儿看看同伴使用了哪些材料等。教师还可为幼儿介绍吸管,鼓励幼儿尝试使用。当然,教师也应该做好幼儿不会使用吸管的准备。】
三、分享交流
1.师:插上牙签的“轮子”能滚起来吗?
(有幼儿说能,也有幼儿说不能。)
2.师:有的汽车已经能跑起来了,谁愿意和我的汽车比一比,看谁的汽车跑得快呢?
(结果:幼儿制作的汽车不是跑偏了,就是不跑了。)
“为什么制作汽车的时候都用了牙签,可我的汽车能跑得又快又直呢?”
3.有幼儿开始注意到:教师汽车上的牙签转得很快,而幼儿制作的汽车上的牙签一点儿也不灵活。
4.有幼儿开始悟出:牙签动得快,轮子就转得快:轮子转得快,车子就开得快o
5.怎样让牙签转起来呢?
(幼儿百思不得其解。)
6.“谁愿意来玩玩我的汽车?”
教师放低了“台阶”,结果有幼儿看到了粘在盒子底部的两根吸管,这两根吸管让幼儿恍然大悟。
?设计意图:此环节由“看谁的汽车跑得快”引出,进一步激励幼儿思考“盒子汽车”之间的差异。其实,讨论、玩耍、比较的目的都是帮助幼儿理解“原来制作的车子开不快,那是因为车轴没有动起来,而加装了两根吸管后,车轴在管子中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让它自由转动,所以车子就可以开得比较快。”】
四、幼儿再次修整自己的“盒子汽车”,鼓励幼儿找自己的伙伴去比一比“看谁的汽车跑得更快”
1.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获得成功。
2.师:你的汽车跑起来了吗?比赛中有什么问题呢?
?设计意图:保留这样的追问是教师关注幼儿、了解幼儿的又一个过程。作为集体学习活动的尾声,对幼儿而言,再一次修整自己的“盒子汽车”并和同伴比一比“谁的汽车跑得更快”,其过程一定会遭遇不少问题。有幼儿反映“轮子”东倒西歪;有幼儿不止一次地遭遇“轮子”掉出来的窘境;有幼儿则发现竞赛对手的“车轮”比自己的“车轮”大,比赛存在着不公平……事实上,将探讨的话题演变成幼儿离开课堂后继续探究的问题,能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
五、整理收拾实验用品
幼儿园有关力的科学教案篇2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强调:“尝试使用工具的经验将对幼儿终身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益。”《小手请谁来帮忙》通过加工食物的实际操作,引导幼儿学习使用工具的正确方法,探索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改变菜的形状,从而让孩子体验到工具的不同功能和使用工具的便捷,从而获得使用工具的经验。另外,在活动中也渗透了情感、数学等方面的内容,如,通过加工食物场景,孩子体验做父母的辛苦并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小工具改变食物形状的正确方法,体验使用工具的方便。
2.引发对生活中常则小工具的关注。
3.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伴分享经验。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运用小工具将食物变小的正确方法,引发对生活中常见小工具的关注。
活动难点:探索用适宜的工具把菜变小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几样厨房小工具,背景音乐。
2.菜若干(南瓜、芹菜、黄瓜、百叶),工具若干(剪刀、汤匙、小刀),塑料小碗,托盘,湿巾纸等。
活动过程
1.说一说:今天买了什么菜?
(1)教师拿出菜篮子。
“看看今天老师买了什么菜?你们认识吗?”
“一起数数一共买了几样菜?”(一一点数。)
师:这是什么?看看这根黄瓜长的什么样?
幼:长长的,细细的,绿绿的……
师:又粗又长的黄瓜看起来真新鲜!
师:这根芹菜呢?
幼:也是长长的……
师:细细长长的芹菜一定很好吃!
师:四四方方的百叶你们吃过吗?
幼1:吃过。
师:好吃吗?
幼2:没有。
师:百叶包肉吃过吗?以后吃饭的时候仔细留意一下有没有百叶包肉这道菜?
师:这个南瓜看上去怎么样?
幼:很大,圆圆的。
师:可以用什么好听的词来说说?
评析:这个“说一说:今天买了什么菜?”环节的设置,既唤起了孩子的b有生活经验,又渗透了数学元素,帮助孩子梳理出有关大小、长短和粗细的概念。
(2)讨论:“菜买回来了,就这样能吃吗?该怎么办?”
幼:烧一烧。
师:在烧之前,我们要做什么?
幼:洗一洗。
师:把菜洗一洗,然后怎么样?
幼:切一切。
师:是啊!黄瓜一般要切成一片片,芹菜要切成一段段的才能做菜,平时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做的。用什么切呢?
评析:继续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孩子回忆起家里爸爸妈妈做饭做菜的情景,为认识工具环节做铺垫。
2.认一认:请谁来帮忙?
(1)认识刀。
“我这里有一把刀,你会用吗?谁来试一试?”(请一名幼儿上前尝试使用。)
师:看看他的一只手抓在哪里?(想一想手应该抓哪里?)
幼:刀把。
师:另一只手做什么?
幼:按住菜。
师:按住菜,不让菜滚来滚去。
师:快快的刀口朝哪边?
幼:下面。
师:快快的刀口要朝下。小刀很危险,你要小心啊!
“除了刀,还可以请什么工具来帮忙把食物变小呢?”(看看今天谁也来帮忙了?)
(2)认识剪刀。
“这是什么?你会用吗?看看这把剪刀哪里最危险?”
幼:剪刀头、里面……
师:是这里吗?张开的大嘴巴是很危险的地方,你的手可不能伸进去啊!小朋友们刚开始用剪刀,所以要加倍小心啊。
(3)认识勺子。
师:“我们平时用勺子来做什么?”
幼:吃饭,吃菜……
师:现在我们不吃饭,也不喝汤,勺子会帮谁的忙,让它变小呢?待会儿试试看!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除了勺子是孩子们会用的,像剪刀、小刀,特别是小刀,出于安全角受考虑,我们通常不太会让小班孩子尝试。其实只要教给孩子正确的使甬方法(当然也要考虑这种工具是否适合孩子,孩子小叽肉是否发展勤司以掌握这种工具的程度),告诉他们哪里比较危险,让孩子试着去剪一剪,切一切,对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能力都是有帮助的。
3.试一试:哪种工具更方便?
(1)了解操作要求
①现在请大家转过身来,桌子上有已经洗干净的黄瓜、芹菜、百叶,还有南瓜。按顺序指,让幼儿说出名称。
②交代任务:南瓜组,请选择合适的工具把南瓜肉放到小碗里;黄瓜组、芹菜组、百叶组请试试用哪个工具帮忙可以把它变小。
③提出要求:每组的桌子上都有剪刀、刀和勺子。你们都去选一选,试一试,看看哪种工具用起来更方便!用工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轻轻地拿轻轻地放,保护好自己,也不要伤害到其他小朋友。在开始之前可别忘记用纸巾把小手擦擦干净,注意卫生啊!
(2)幼儿操作,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评析:在“试一试”环节,孩子亲自操作,在“做中学,玩中学”,体验到使用工具的方便,发现小手和工具的关系,在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身边的科学。
(3)交流。
①黄瓜
师:你请谁来帮忙把黄瓜变小的?
幼:小刀。
师:怎么用的?
师:你觉得用小刀切黄瓜方便吗?还有谁也把黄瓜变小了,但用了不同的工具?
幼:剪刀。
师:你觉得用剪刀把黄瓜变小方便吗?
梳理经验:让黄瓜变小用小刀比较方便。
②芹菜
师:把芹菜变小你们是请谁来帮忙的?
幼:刀,剪刀。
师:你们觉得哪个更加方便?
梳理经验:用刀和剪刀都可以把芹菜变小,用剪刀会更快更方便一些!
③百叶
师:谁把百叶变小了?用了什么工具?
幼:剪刀。
梳理经验:看来用剪刀做事还真方便!
④南瓜
师:南瓜肉都放到小碗里了吗?
幼:还有一点没有挖完。
师:你是请谁帮忙的?怎么做到的?
幼:用勺子挖的。
梳理经验:原来勺子除了可以用来吃饭,喝汤,还能挖南瓜肉呢,真方便!以后有什么需要挖的,可以请勺子来帮忙哦!
(4)小结:刚才我们的小手请了刀、剪刀帮忙,切一切,剪一剪,把黄瓜、芹菜和百叶变小;请了勺子来帮忙,把南瓜肉挖出来了,等会儿厨师就可以做菜啦!这些小工具的用处还真大,谢谢你们帮忙!
评析:在交流环节,主要帮助孩子梳理出选择合适小工具的经验,如,黄瓜用小刀切比较方便。
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工具
(1)出示开瓶器、饺子器等,了解用处。
师:我在厨房还找到了几样小工具,看看是什么?
①开瓶器:这个是什么?它有什么本领?
②饺子器:知道这个是什么吗?可以做什么?
③刨丝器和打蛋器一起出示:这两个你们认识吗?
师:不认识没关系,可能你家的厨房里就有哦,回家可以找一找,问问大人是什么工具?
(2)引发幼儿寻找生活中常用小工具的兴趣。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请小工具来帮忙做事。今天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明天来说一说好吗?
评析:在活动的最后环节,出示了更多小工具,引发孩子对工具的关注。
活动反思
1.活动中孩子们积极性高,通过情景设疑、探索操作和交流分享等环节,孩子尝试运用各种小工具将食物变小,并从中体验到每种工具的方便之处。另外,小班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弱,在活动中,教师创造了一个家庭式的温馨活动氛围,引导、启发和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2.活动环节层层递进,重点突出。从“买菜”情节到引出生活中的几种常见小工具,过渡自然并贴近孩子的生活。在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安全教育、常规教育等内容,特别是在认识小工具的环节,重点强调了刀和剪刀的正确使用方法。
3.比较注重活动中的一些细节。如,背景音乐的介入,既能调动气氛,又能控制时间。再如,提供的几种食材(芹菜、黄瓜、南瓜、百叶)既干净卫生,又利于孩子的操作和探索。
幼儿园有关力的科学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探索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
2、交流探索结果,增强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能“站住”的和不能“站住”的物品多种,如:盒子、瓶、笔、纸、直尺、羽毛、书、水彩笔、积木、牙签、吸管(粗、细)等,每组一份。
2、辅助站立的物品,如:插塑积木、橡皮泥、米、沙子、胶带、剪刀、皮筋等。
三、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1、根据生活经验来说说哪些东西能站住,哪些东西不能站住?
2、实际操作,区分哪些东西能站住,哪些东西不能站住?
3、提问:为什么有的东西一站就站住了,而有的东西不容易站住呢? (二)、尝试用多种方法让不能站住的物体站起来。
1、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那些不能站住的东西站住呢?
2、幼儿尝试操作。
3、陈列展览,相互交流。
(三)、在没有辅助物的帮助下,尝试让纸站起来。
1、要使纸站起来有多少种办法呢?
2、引导幼儿尝试用自己的办法使纸站住。
3、陈列展览,相互交流。 总结:今天小朋友想到了许多好办法让不能站的物体站起来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物体也想站起来的,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找一找,想个办法帮帮它,好吗?
幼儿园有关力的科学教案篇4
【设计意图】
"变了变了"是省编教材小班主题活动"大大小小"中的一个科学活动内容。设计活动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同时考虑到趣味性对小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就以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兴趣。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以"变魔术"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手。
师:对,老师的手会变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2.用手指游戏"变变变",导入活动。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过渡:老师还有一个本领,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开始时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围绕"变"的小环节,旨在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动手实验师: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
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
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两块木耳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一个杯子里倒上水,另一个杯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小朋友猜一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
4.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
(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理由五花八门。尽管孩子们的想法很夸张很幼稚,但我没有打断和干预,而是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因为那是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闪烁。)
5.幼儿验证猜想结果,并观察和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
6.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泡发木耳
师:小朋友,老师有件事情想请你们帮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们能帮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吗?
(以寻求帮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
7.幼儿动手泡发木耳,进一步感知和验证(幼儿在等待验证结果时,启发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联想:你还知道那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8.师幼共同游戏:变呀变请幼儿变成会泡发的食物原地不动做准备,教师随音乐讲述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幼儿随音乐变化做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教师用道具随音乐"搅拌翻炒食品",幼儿则翩翩起舞。
(科学与音乐活动相融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用肢体语言表现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动静结合,并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9.幼儿动手冲泡菊花茶,品尝茶水教师以优美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菊花在杯子里慢慢"开放"的过程,体验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对孩子探索的奖励,另一方面是加深他们对泡发食物由小变大的感知和理解。)活动延伸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请阿姨炒菜用。
【活动反思】
自从参与了省级实验课题《操作材料对幼儿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支持》的研究以来,面对进行的科学活动,我更加注重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实施教学活动。"变了变了"主题活动,如果按教材上进行也会上得很顺利,对幼儿来说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我认为,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可参考的活动内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适用的。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儿呢?除了考虑到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外,还要通过游戏、图片、音乐、肢体语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是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
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
三是活动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小百科:变基本意思是形容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更改,变调,变动。
幼儿园有关力的科学教案篇5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初步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2、乐意大胆猜想,尝试集体记录。
3、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 泡泡水 记录纸 各种形状标记 抹布等
三、活动过程:
一、 幼儿在玩中学习吹泡泡的方法1、师:你们吹过泡泡吗?老师也为你们准备好了吹泡泡的材料,请你们去吹一吹,比比谁吹得泡泡多、泡泡大。吹得时候请宝宝找个空地方,不要吹到小脸上,也不要把把小工具贴在小嘴上,听明白了,那就行动吧!
2、交流吹泡泡的方法1、提问:你是怎么吹泡泡的?(幼儿自由说说)小结:先拿小工具在泡泡水里浸一下,然后慢慢拿起放到嘴边轻轻吹一吹,这样泡泡就吹出来了。
2、想不想再试一试?
好!这次老师要请你们不仅都要吹出大大的泡泡,还要看看你吹出的泡泡什么形状的幼儿再次操作二、探索圆形工具吹出来的泡泡形状并做好记录师:宝宝们,真棒!都成功了,告诉我你们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圆圆的)哪个小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圆圆的。
小结:原来圆形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圆圆的。我们来找个圆形标记贴在圆形工具的下面。
三、出示不同形状的工具,大胆猜想师:这又是什么工具?(星星形工具)猜猜它又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我们找个标记贴到星星工具的下面。
以同样的方法出示长方形工具并做好猜想记录。
四:幼儿自由探索,观察泡泡的形状长方形和星星形吹出的泡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们自己去吹一吹、看一看。
五:交流发现并进行记录1、师:星星形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呢?(圆圆的)长方形形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呢(圆圆的)2、记录操作结果小结:原来不管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泡泡都是圆的,真有趣。让我们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去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吧。
幼儿园有关力的科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重难点分析:
重点: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难点: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活动准备:
1、气球、塑料袋、游圈、打气筒等。
2、轻松欢快的音乐。
安全要求:充气的过程中注意不要过度,来避免爆破造成的伤害。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入:幼儿和球宝宝一家随《去郊游》音乐入场--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要带小朋友进行一次神秘旅行。在旅行途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一些困难。我们要一起想办法解决它,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响起快乐的音乐,然后才能继续前进。
二、过程部分:
(一)给物体充气--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变化。
1、幼儿尝试给物体充气--培养勇于探索的,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变化。
2、猜想如果气球一直充气,气球会怎样?
教师:给物体充气,物体变得越来越大,如果一直充气,物体会爆炸的。
(二)游戏"变成充气的物体"--用动作表示充气前后的变化1、幼儿自己是充气物体--幼儿自己用肢体表现充气变大的样子。
2、尝试用身体其它部位表演变大变小--进一步感受充气前后的变化。
鼓励幼儿尝试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嘴巴、手)来表演变大变小的形象。
3、变稍大一些的气球--尝试体验合作,感受充气变大与破掉的情形。
(三)幼儿变成一只气球--幼儿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的情形。
三、结束部分随音乐变成大气球离场。
幼儿园有关力的科学教案篇7
1.交流材料,回忆经验
从孩子们对吹泡泡特别感兴趣入题,询问小朋友还找到了哪些会变泡泡的东西,并请他们跟好朋友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带来的材料。
2.分类介绍,丰富经验
(1)请小朋友向大家介绍各自带来的材料,说说他是怎么知道这种材料可以制泡泡水的。
(2)由于小朋友带的材料可能有重复,无需一一介绍,当介绍到某种较普遍的材料时(如沐浴露),可以问问还有谁也带了这种材料,带的是什么牌子的,等等。
3.运用经验,积极探索
(1)在探索活动正式开始前,教师对材料作简单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用自己带来的材料做泡泡好吗?戚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杯子、盖子上带小孔的水瓶、吸管、泡泡圈,材料篮里也有各种不同的材料,你们也可以选择。
(2)孩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a.观察孩子们使用材料的情况;
b.及时根据孩子们的探索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
c.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感知泡泡,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d.发现幼儿不同的操作方法时,及时让其他幼儿分享这些信息。
4.交流分享,体验快乐
(1)当有的幼儿制作出泡泡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和同伴、老师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经验。
(2)和孩子们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
幼儿园有关力的科学教案篇8
【设计意图】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包装袋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让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包装袋,明白包装袋上标识的作用,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激发幼儿愿意制作、使用环保手提袋是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包装袋。
2、认识食品包装袋的各种标识,并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3、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学习制作、使用环保手提袋。【活动准备】
1、布置任务:和家长一起收集生活中见到的包装袋标识,与老师、小朋友交流分享,初步了解标志的意义和作用。
2、多媒体课件
3、教学挂图
4、每位幼儿带一袋小食品
5、大挂历纸、牛皮纸、透明胶、打孔机、塑料绳、彩笔等。
【活动过程】
1、 播放课件,引导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塑料袋,引发幼儿参与活动兴趣。
(1)师:“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各种各样的包装袋)
(2)师:“他们是装什么的?有什么图案?在哪里见过?”(让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2、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食品,认识包装袋上的标志。
(1)师:“今天,小朋友带来了很多小食品,现在请你和身边的小朋友讲一讲:你带来的是什么食品?在哪里买的?食品包装袋上有什么图案?为什么选择这个食品?
(2)请幼儿看挂图,教师小结:食品包装袋上有质量安全认证,绿色食品标志、环保标志、可回收标志、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标志,在购买食品的时候,要选择有以上标志的食品。
(3)请幼儿看一看自己的小食品包装袋上有没有以上标志,有没有超出保质期
(4)请幼儿和同伴一起品尝有以上标志没有超出保质期的食品
3、组织幼儿讨论:白色污染的危害。
(1)师:“小朋友,我们生活中的这些包装袋,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有些包装袋也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白色污染,请你说一说,什么包装袋给我们带来了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白色的吗?他们是怎么破坏我们环境的?
(2)播放白色污染环境的图片,教师小结:塑料袋方便而我们却不提倡使用,因为塑料袋很难降解,不利于环境的保护。
(4)请幼儿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
比如:购买食品时,要选择有绿色食品标志、可回收标志的,不使用塑料袋,要使用环保手提袋,同时争当一个环保小卫士,告诉家长也要这样做。
4、请幼儿用提供的材料制作环保手提袋。
(1)请幼儿用挂历纸根据幼儿用书上提示的步骤制作环保手提袋。每人选一块大积木玩具作为模具,在上面进行包装,按提示这叠好,用透明胶粘住。注意不要包的太紧,以免积木拿不出来。教师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2)请幼儿装饰环保手提袋,在手提袋上栓绳、装饰花纹等。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做一名小小宣传员,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讲一讲什么是在、白色污染,为什么不能使用塑料袋。
2、制作更多的手提袋送给家人和朋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