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之一,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米的认识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米的认识教案篇1
?认识图形.一》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3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袋子,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二)、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3、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游戏:猜一猜
学生闭上眼,摸一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四)、游戏
1、看一看
2、摸一摸
3、猜一猜
板书:
认识图形.一正方形长方形圆柱球数学,图形,说课稿
米的认识教案篇2
教学内容:青岛版68——70页。
教学目标:
a类:
能正确认识11—20各数并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
b类:
1、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
2、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c类:
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是本课教学重点,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计数器小棒每人20根游丝每人2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海边的孩子也喜欢小鸟。让我们一起到海边看一看,好不好?
2、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给大家提个问题吗?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几只海鸥?
先猜一猜有几只?
到底谁猜的对呢?
怎样才能数出准确的数呢?(学生说方法)
教师说明,用一根小棒代表一只海鸥。
教师圈一只,学生摆一根。
数一数,你一共摆了多少根?(板书:11)
你猜对了吗?恭喜你。
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地数出呢?
(学生汇报数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1根1根地摆。
2根2根地摆。
3根3根地摆。
5根5根地摆。
10根10根地摆。
(评价学生摆的方法,根据学生摆的情况进行反馈和引导。如果认为自己摆的方法是最好的,可以接着继续摆其他的20以内的两位数,在摆的过程中感受10根一捆最好数)
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是几个十?还有几根?大家看,这样一眼就能看出是11了。
(教师演示10根捆成一捆)
说明:1就是1一个一。11里面有一个十和1个一。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板书:一个十(捆成一捆的小棒图)1个一(1根小棒图)
2、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教师圈一只,学生摆一根小棒。
数一数,你摆了几根?
你摆的能让老师一眼就看出来吗?说说你的方法。(10根捆成一捆,还剩3根)
教师边巡视边反馈。
问:13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我们就说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板书:131个十3个一)
3、解决:礁石上有几只海鸥?
边数边摆。摆完后问:你发现了什么?(20根能捆成2捆)
有没有剩下的?
2捆是几个十?
2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板书:20 2个十)
4、小结:同学们,你们太棒了。没用老师教就知道了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两个十就是20。
我们认识了11、13和20。想一想,20以内我们还有哪些数没有学?
5、数数
正数、倒数11——20。
6、填数练习:有的数字喜欢捉迷藏,悄悄藏了起来,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7、学习数位
同学们,这些数还可以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
借助计数器介绍数位:右边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拨11。(一个一个地拨,满10个后说明在计数器上10个可以进到十位上拨1,个位上是0,继续在个位上拨1)
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
写的时候,十位上是1对着十位写1,个位上也是1,我们对着个位写1。
拨13。
拨20。
说明:20的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写0。
师生互动,拨数。
小结:以前我们学习了0到10十一个数字,今天我们又认识了10个新朋友。哪10个?(学生齐数,教师板书课题)
你了解它们吗?
三、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1、圈“10”练习。
2、写一写,画一画。
3、填空。
四、课堂小结:我们今天认识了11——到20十个新朋友。以后我们经常和它们打交道,一定要好好和它们相处啊!
板书设计:
米的认识教案篇3
教案准备
参观生活中的路;ppt课件;回家的图相关地图;图片等。
教案过程
一、回忆交流(意图:通过再现,交流在小路上走的感受。)
师:(出示照片)你们还记得这些照片吗?这是在哪里?
走在这条小路上你们有什么感觉?
小结:这样的路看上去有点狭小,走起来很不方便,也容易滑倒,这样的路越来越少了。
二、猜测表达(意图:在大胆猜测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知道的路,感受我们周围的路让我们越来越方便。)
师:
1、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样的路越来越多了?
2、老师也找到了这样一条路,你们来猜猜这可能会是哪条路?
小结:现在的.年家浜路很宽敞也很通畅,给我们出行、游玩带来了很多方便。
三、倾听感悟(意图:运用老奶奶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幼儿仔细倾听,在了解年家浜路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感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师:
1、你知道以前的年家浜路是怎么样的吗?
2、年家浜路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小结:年家浜路越变越好,由原来的狭窄变得宽阔,凹凸不平变得路面平坦,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四、拓展延伸(意图:联系生活,大胆想象、设计自己心中希望有变化的路。)
师:在我们周围,你觉得还有哪些路也需要改变的?
师:请你来为幼儿园做一下设计,改变现在拥挤的状况?
小结:你们的点子真好,我们可以把这些设想记录下来,让工人叔叔参考参考,把我们幼儿园门前的路改建得更好。
米的认识教案篇4
设计意图: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的事物,他们对此也非常感兴趣。在《纲要》中提到:"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索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根据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他们能从生活和游戏中学习物品的形状,因此我根据我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并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让孩子在玩中学习了解图形。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形状特征,能说出图形的名称。
2、认识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3、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难点:
1、幼儿能够区分圆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知道它们的`特征。
2、通过游戏知道图形的特征,并能够从生活中发现图形能及时说出来。
活动准备:
颜色不一样的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土坑",以及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的"木板";小熊的家;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的饼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认识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
二、以谈话的形式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们,昨天我们的好朋友小熊家刚建好了房子,想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去做客呢,我们一起出发吧﹗要跟着老师哦,不能走丢咯。"放音乐,幼儿跟着老师有秩序的走。
2、师:"哎?前面是什么呀?怎么那么多的小坑啊?小坑都是什么形状的呀?"幼儿回答。师:"那我们来像个办法将小坑填满吧﹗""好"师:"路边有好多的木板,我们就用木板来铺路吧﹗"幼儿铺路,教师提醒:"你们可要动动脑筋哦﹗什么样的木板放到坑里才正正好。"
3、师检查小路有没有铺好,请几个小朋友回答:"你们用什么形状的木板铺路的呀?"小路修好了,带领幼儿走在木板上,边走边说走的是什么图形。
三、到小熊家做客我们沿着小路到了小熊的家,快去看看小熊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吧﹗幼儿回答: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饼干。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小班的数学课《认识图形》,在这个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并且孩子也非常感兴趣,在活动中,幼儿能把自己发现的主动告诉老师和身边的小伙伴,使他们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可以在上一节延伸课,让幼儿运用所学图形知识,找出生活中的图形。还有就是可能由于小班幼儿入园才几周,一些行为习惯的训练还没到位,再加上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转移等特点,所以对于进行游戏活动的材料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以至于有小朋友拿着操作材料在参加活动,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过后一想是我在放置材料上有欠缺,考虑不周,而至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只是活动的设计上还得动一番脑筋,有待改进。对于这次开展的教学活动,虽然有不经人意之处,但是经过这次活动前前后后摸索学习,让自己有了一定的提高,多多锻炼才会更好的成长。
米的认识教案篇5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p28~30。
教材简析:
千以内数认识的教学,在借助直观模型数数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1000的含义,认识计数单位“千”,沟通个级四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千以内数的认识教材编排了3个例题。
例1三幅图涵盖学生今后要认识的个级里面所有的计数单位,教材借助直观模型让学生初步感知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在数较大数的过程中体会以百为单位去数比较简便,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2借助计数器学习千以内数的组成和读写,体现了知识抽象、概括的过程,借助这个直观模型有助于学生理解位值制,发展学生的数感。
例3是教学千以内数比较大小,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位值制,发展学生的数感。
“千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范围的又一次拓展,既承接了一年级时百以内数的认识,又为接下来万以内数及大数的认识打下基础。教材从体育馆召开运动会的情境图引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让学生通过猜猜体育馆大约能装多少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为引出万以内的数做准备。例1通过一个一个计数、十个十个计数小正方体,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中感受,进而引出计数较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地数,拓展到还可以一千一千地数。借助模型建立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概念,从而认识计数单位“千”,进而发现十进制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具体的数数的过程,认识并能说出千以内数的组成;知道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进一步体会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能按顺序数千以内的数,感受千以内数的顺序。
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
教学重难点:正确数千以内的数,了解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设计理念:
二年级的学生对数的组成的认识还停留在模仿阶段,他们在一年级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11 — 20 各数的认识和100 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上学期没有涉及数的认识,学生缺乏计数大数的经验,对于同一个数,用不同的单位计数有困难。但计数单位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抽象的、不容易接受的,学生在前面对计数单位的理解已经到达了产生按群计数的需要。而本节课要完成学生将以前学习过的计数单位进行联系和梳理,以及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由此如何将抽象的计数单位具体化,是本节课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认识颜色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