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充分考虑,教案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过程中的提示,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科学水和洞教案优秀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水和洞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日历,知道一年有365天,一年共分12个月。
2、让幼儿学会看日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认识年历
活动过程
一、认识日历 出示日历,让幼儿观看,并向幼儿介绍日历。
二、介绍日历 1、让幼儿辨认这是哪一年的日历?
2、教师介绍
每一大格内是一个月的日历,数数一共有几大格,就知道一年共有几个月了。
反复让幼儿回答一年有12个月
三、让幼儿知道一年有365天 1、告诉幼儿一年中所有的天数加起来共有365天。
2、观看日历
提问:一个大格子里(即每一个月)有多少天呢?
(让幼儿自己看格 子里的数字来回答)
提问:为什么有的格内是31天,有的是30天,有的又是28天呢?
教师:小朋友,想知道原因吗?
3、教师讲述故事
四、了解一年有大月、小月、平月
1、老师示范性地伸出左手,握成拳头,手背朝向全体幼儿,用右手的食指沿左手食指关节凸出处数起,
凡关节凸处为月大,凡关节与关节之间的陷处为月小,其中二月为月平。
2、让幼儿了解月大为31天,月小为30天,月平 为28天(二月),于是有了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
四月小……的口诀。
五、了解一周有七天 1、让幼儿知道,每大格内,第一排字表明的是星期几,从星期日开始,接下去是星期 一至星期六(也叫周末)。
2、提问:想想今天是哪一年几月几日,星期几?昨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明天是 几月几日,星期几?
请个别幼儿上来在日历上找出这一天。
六、让幼儿自己练习看日历,在上面找出自己的生日,说出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提问:每周有几天要上幼儿园?(6天)包括星期天,一周共有几天呢?
再指导幼儿看看自己的日历 表,学会看一周,明确7天为一周,一周共有7天。
七、老师小结,并巩固提问: 1、一年有多少天?
2、一年有几个月?
3、大月是多少天?小月是多少天?平月是几月,有多少天?
4、一星期有几天?
八、欣赏诗歌《时间伯伯》,教育幼儿珍惜时间。
时间伯伯 时间伯伯, 你是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停止自己的脚步, 从过去走到现在,
从昨天走到今天, 从现在走向将来。 时间伯伯, 叔叔阿姨告诉我们, “一寸光阴一寸金”,
我们一定爱惜你, 跟随你的脚步,做时间的小主人。
附 故事
在很早很早以前,罗马帝国有一个叫凯撒的皇帝。他规定将一年365天分成12个月,由于他的生日是前半年的单月。所以就规定单月为大月(31天),双月为小月(30天),这样算下来 一年是366天。多了一天,怎么办呢?当时的罗马帝国认为,一年中二月是不吉利的月份(因罗马帝国处死犯人 是在二月),所以凯撒皇帝就决定从二月里减少一天,即二月本应是30天,减少一天就是29天,这样一年就是365天了。后来凯撒皇帝死了,由他的侄子奥古斯做皇帝。奥古斯的生日在八月,八月本应是小月,30天,但这个皇帝不愿自己的生日是小月,又将八月改成大月,变成31天,这样又多了一天。于是奥古斯皇帝就决定再从 不吉利的二月中减少一天,所以二月就变成了28天(平月),这样全年又正好是365天了。此日历使用至今,规 定为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也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
大班科学水和洞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无味的,是会流动的,具有浮力和溶解性的特点。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
(3)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活动准备:
(1)教师材料准备: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碗各一个,在水中会下沉的小物品(如石子、玻璃珠、麻将牌等)两个;示范用的各组实验用具一套。
(2)幼儿材料准备:盛水的脸盆四个;小脸盆两个;塑料小篮、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白糖、盐、奶粉等若干;筷子、汤匙及装有半杯清水的小杯等若干;泡沫板、花片、小石子、玻璃珠、螺丝帽、吹塑纸等各种不同质量的物品或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猜谜活动:一开始,教师就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谜来请出小客人,然后请小朋友找出小客人身上的小秘密,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演示活动: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水的.小秘密之一,为接下来的操作活动做好准备。
3、操作活动: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4、交流总结活动: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5、结束活动:结合前面幼儿的回答--水龙头里的水是流动的,教师让幼儿到盥洗室去观察水是如何流动的,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大班科学水和洞教案篇3
设计意图:
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已经认识了"+"、"-"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和""和"活动内容:《神奇的两条"于"》
活动目标:
1.认识">"、"
2.根据">"、"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重点:理解">"、"
活动难点:大于号、小于号的实际应用。
活动准备:课件ppt、儿歌、1-10的数字头饰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
1.带小朋友们去看海,出示ppt课件问:你们看到大海里有什么?(海豚、海龟),海龟、海豚各有几只?幼儿说出数量,教师出示ppt, 5 3,海龟和海豚比,谁多?谁少?那么5和3相比,那个数字大?那个数字小? 教师问:我们可以在5和3之间放一个符号,让别人一看就知道哪边的数字大,哪边的数字小。我们以前学过"="放到这可以吗?启发幼儿,引出">",让幼儿观察大于号的嘴巴向着前面,对着大数笑,大于号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大,读5大于3.
2.大海里除了有海龟和海豚,我们一起看看还有什么,出示ppt,问:大鲨鱼和小海马在生活在这里,找一找, 大鲨鱼有几条?小海马有几只?,说出各自的'数量 2 6,引出"
3.教师:大于号和小于号都有一个大嘴巴,长得也差不多,我们怎样记住它们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引出儿歌《大于号,小于号》。(教案:)大小两条于,名字各不一,嘴巴向 >,它叫大于号。 嘴巴向
二、游戏表演:学做">"、"
玩法:请两名幼儿做数字宝宝,戴上数字头饰,一名幼儿站着或者坐着在两个数字中间,用身体姿势表演">"、"
延伸活动
小朋友看了海也累了,就到海边休息一下,玩玩"送符号宝宝回家"游戏,教师出题,进一步复习巩固大于号和小于号,感知数学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活动后:
通过创设一起去看海,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把幼儿带入海洋世界,看到海里的动物一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调动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由"我要学"变为"我要学"。
在活动中我用儿歌去引导幼儿用身体去感知大于号和小于号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表演游戏这一环节,幼儿在感受的过程中记住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开口方向,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大班科学水和洞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3、能专心倾听别人讲话及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与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学试验材料:各种能沉、浮的物品(玩具、小木块、勺子等),大容器7个、记录表等。
2、科学术语及词汇:沉、浮。
活动过程:
一、猜测活动:
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这些物品宝宝想到水里游泳,你们猜猜看会怎么样呢?(出示沉↓、浮↑卡片)2、师:你们说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我也不清楚,那我们就把玩具扔进去看看呢?
3、让幼儿大胆猜测其余物品宝宝的沉浮现象。
二、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沉”、“浮”现象。
1、第一次实验:幼儿把物品放进水里,看看结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吗?。
2、第一次记录:记录猜想和实验的结果。
3、交流:幼儿相互交流第一次猜测和实验结果,探索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三、探究用不同的材料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1、这些物品宝宝,他们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去玩一玩,动动你们的小脑筋,你有没有办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使浮起来的东西沉到水底?等玩好的时候啊,再把你的方法告诉我们。
2、幼儿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3、你用什么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的?成功了吗?
幼儿:沉下去的东西请沉的东西帮忙会沉下去,要请浮的东西帮忙才会浮起来教师小结: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而且和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四、经验迁移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图片),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了水里,我们人也会沉到水里了,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图片)五、结束小结。
科学家很聪明的,他们运用水的神奇力量发明了船、潜水艇,可以使我们人在水里走来走去,我们小朋友长大以后也可以发明一些在水里沉、浮的东西。
大班科学水和洞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能够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记录操作结果。
3.初步大胆尝试,探索让下沉的物体上浮。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重点
能够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记录操作结果。
活动难点
初步大胆尝试,探索让下沉的物体上浮。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会记录实验结果。
2.物质准备:
a.各种实验材料(瓶盖、橡皮泥、雪花片、泡沫、回形针、橡皮泥、木块、钉子、记录表、操作盒子)人手一份。
b.自制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感知物体的沉与浮的现象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做实验了,这里我为大家准备了很多的操作材料有:水、瓶盖、橡皮泥、雪花片、泡沫、回形针、橡皮泥、木块、钉子、记录表。请小朋友试一试,看一看哪些物体会沉下去?,那些物体会浮上来?用符号标记。
2.师:在操作时请小朋友注意以下几点:
a.请小朋友把你的记录结果记录到记录纸上;
b.操作时请小朋友尽量不要把水洒到桌子上;
c.每一种材料都要尝试。
3.师: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结果,并对于个别操作较慢的幼儿进行指导和鼓励。
4.师:并现场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5.师小结:我们通过操作后发现金属类的物体放入水中会下沉像(回形针、钉子、硬币)木质和塑料类的物体放入水中会上浮像(泡沫、筷子、木块、雪花片、瓶盖)。由此可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材料有关。
二、尝试探索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1.师:刚才的结果中我们都看到了,物体在水中的现象都是不一样的,接下来老师要加大难度了,请小朋友尝试操作,如何让下沉的物体上浮?看看有什么样的办法。(有的是通过借助外力,还有的是改变自身形状)一起来探索。
2.师:鼓励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师小结: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了,实心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会下沉,但是我们通过改变它的形状,由原来的下沉变成了现在的上浮。橡皮泥在自身比重不变液体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它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了。它就会浮在水面上了。在此环节中渗透了有关浮力的知识,引导幼儿对浮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潜移默化地熏陶幼儿对有关浮力的了解。
三、迁移生活经验,寻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观看课件,轮船、游泳圈、竹筏等。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我们知道改变橡皮泥本身的形状可以让原本下沉的物体上浮。那你找一找你的`身边还有什么物体也可以这样来操作?大家搜集一下,然后通过实验的方法自己来试一试,看一看吧。
教学反思:
1.通过幼儿亲手操作,大胆尝试,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2.在活动中提供了适宜的材料让幼儿人人动手,满足了中班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动手操作前利用猜一猜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从而增强了活动的目的性。
4.实验结果评价中我给幼儿了充分的肯定。
5.本节课的不足在于拓展延伸时由于准备不足,孩子没能答出人们利用水的神奇力量都做了哪些事情。
6.以后还要多探究,并及时引导孩子为以后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大班科学水和洞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睡眠方式,知道不同的动物所采取的睡眠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2、知道人睡觉的一些卫生常识,懂得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睡觉的资料。将收集到的资料以图片的形式分组布置在墙上。
2、音乐磁带:《动物狂欢曲》、《摇篮曲》。
3、多于幼儿人数的各种动物头饰。
4、录像带:录有班级幼儿午睡的情况,如:侧卧、仰卧、趴卧、被子蒙着头、挖鼻孔、打呼噜等等。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参观有关动物睡觉的'资料
1、分组参观,互相介绍。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孩子已了解、掌握了相关信息,图片也是孩子亲自剪贴和绘制的,讲起来头头是道,既满足了幼儿乐于交流、表现的欲望,又实现了信息共享的目的。
2、集体讨论:“这些动物为什么要这样睡觉?”
问题一提出来,孩子们尝试从自己收集的信息中寻找答案,如“因为小鱼没有眼睑,要睁着眼睛睡觉;长颈鹿的脖子太长,要将脖子搁在背上睡觉”等等。找不到答案的,教师引导孩子去思考,去想像。如:“马、非洲象为什么要站着睡觉?”有的说,如果敌人来了,便于很快逃跑;有的说,它们的身体太大了,躺下去,再爬起来,不方便;还有的说,能够马上醒来,随时准备出发。
许多孩子对动物的冬眠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青蛙、蛇躲在洞里就不冷了吗?”
“它们是不是大懒虫、胆小鬼,特别喜欢睡觉?”
“它们睡那么长时间,要是饿死了怎么办?”
3、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归纳:动物的睡眠方式是和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保护自己。
二、游戏活动:“睡觉了”
幼儿任意选一种动物头饰戴在头上,教师播放不同性质的音乐引导幼儿根据音乐情绪,自由地模仿小动物,如音乐很欢快,“动物们”跳舞,当音乐变成轻柔的摇篮曲时,就模仿该动物睡觉的情景。
师:“小动物们睡醒了吗?请你们过来看看谁也睡着了?”
“如果你午睡时,实在睡不着,也应该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午睡。”
三、观看本班幼儿午睡的情景录像,组织幼儿讨论:“人是怎样睡觉的?”
看到自己和同伴的录像,孩子们感到特别高兴和新奇。有的孩子看到老师盖好被自己蹬掉的被子时,激动地说:“老师,谢谢你!”孩子们积极愉快地进入了关于“我们应该改掉哪些不良睡眠姿势?”话题的讨论。
“睡觉时挖鼻孔、用被子蒙着头,是不讲卫生、不安全的。”
“趴着睡觉不舒服,会打呼噜。”
“正确的睡觉姿势应该向右侧卧,头枕枕头,小手放好,腿微蜷……”
四、组织幼儿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午睡?”
有的孩子说:“因为我们是小孩子。”有的说:“午睡可以帮我们长大个子。”
师:你们年龄小,每天需要睡眠的时间很多,只靠晚上的睡眠时间是不够的,因此中午还要再睡一会,这样,大脑才能休息好,小朋友就会少生病,身体更健康。
师:“你喜欢午睡吗?”“不喜欢午睡怎么办?”
“如果你午睡时,实在睡不着,也应该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午睡。”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下,记录晚上睡觉的时间和早上起床的时间,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活动反思
动物的世界千奇百怪,孩子们对着新奇的事物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另外,午睡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幼儿卫生学的角度出发,午睡是为了保证幼儿充足的睡眠时间,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增强抵抗力,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同时也有要求教师在组织幼儿午睡时,不能强迫幼儿入睡。我发现平时总是有个别孩子不喜欢午睡。有的孩子入睡前有一些不良的习惯动作,如:挖鼻孔、摸眼、咬衣服、踢被子、缠绕头发等。因此,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我们组织了《动物是怎样睡觉的》活动。
大班科学水和洞教案篇7
我们班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不断丰富,他们变得越来越好奇好问。最近,我发现班上的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纸,产生了兴趣。常常有孩子带纸到幼儿园来玩,还用纸折出了不同的东西。《纲要》里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并努力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设计了生成活动《纸》。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感知、体验、积累经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活动目的:
1.通过动手动脑的操作活动体会探究活动的乐趣,有积极探索的欲望。
2.通过尝试操作对不同质地的纸进行比较,感知纸的特性,了解纸的一般用途。
3.通过活动丰富生活经验,培养操作和实验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对各种纸有初步的认识,知道一些纸制品。
2.物品:面巾纸、图画纸、塑料包装纸、报纸、宣纸、挂历纸、牛皮纸同样大小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纸
1.请幼儿介绍各种纸的名称、一般用途。
2.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硬,有的软、、、、、、)
二.尝试活动(一):运沙
1.提出问题:如果请你们用纸来运沙,你们会选哪一张纸?为什么?
2.幼儿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看法。
3.提出活动中注意的问题:
运沙时不能用手托,注意保持活动室的卫生。
4.幼儿尝试用纸运沙。
5.说说我的发现:
a.塑料纸、图画纸、挂历纸、牛皮纸运沙好,不容易破;面巾纸、宣纸运沙不好,容易破。
b.把纸折成容器运沙更方便。
三.尝试活动(二):运水
1.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运的不是沙,而是水,你们会用什么纸?
2.幼儿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看法。
3.提出活动要求,幼儿多次尝试运水。
a.不把纸折成容器,你们能用它来运水吗?是不是所有的纸都行呢?
幼儿尝试运水。
b.如果折成容器来运水,哪种纸折的容器最好?
幼儿尝试运水。
4.说说我的发现:
a.如果不将纸折成容器运水,面巾纸、宣纸吸水性强,可以运水,但是运的水少,而且很容易破烂。
b. 把纸折成容器后运水好,但是要选吸水性差的纸,纸吸了水以后容易破。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