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当反映出学生的需求和水平,以便调整教学方法和材料的选择,教师必须确保教案内容与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技能相符,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冀教版五上科学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冀教版五上科学教案篇1
1、出示鸽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引导:在鸟类中,鸽子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常常被人们看作是和平的象征,又是蓝天信使,能够为人们送信。今天我们要来探究的是鸽子羽毛的特点。
2、出示课本第9页上面鸽子的羽毛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鸽子的羽毛,并读一读有关鸽子的羽毛资料介绍。
正羽是覆盖在鸟身体上的大型羽片,鸽子的翅膀和尾部都长有正羽。
绒羽紧贴在鸟的身体上,细小而柔软。
3、观察鸽子的正羽。
(1)第1步,观察鸽子的正羽,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正羽比较大,中间有一根坚硬的、粗壮的羽轴,正羽摸上去比较光滑。
正羽外形优美,自有弯曲,呈流线体。
(2)第2步,将正羽的羽根剪断,观察一下里面是什么样的。
预设:
将正羽的羽根剪断,会发现里面是空的。
(3)第3步,在正羽上滴一滴水,水会被吸收吗?
预设:
水不会被吸收。
(4)学生按照要求分步操作,观察正羽,了解正羽的特点,并填写好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实验操作的过程及看到的现象。
(5)交流讨论:鸽子正羽的这些特点,对于鸽子起什么作用呢?
预设:
生1:鸽子的正羽宽大,适于飞行。
生2:鸽子的正羽分布在身体表面,形成一层防风的外壳,并且能够使身体呈流线型,而且鸽子最大的正羽分布在翅膀和尾部,这样有利于鸽子的飞行和掌握身体的平衡。
4、观察鸽子的绒羽。
(1)用放大镜观察鸽子的绒羽,说一说鸽子的绒羽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预设:
鸽子的绒羽看上去比较细小。
鸽子的绒羽摸在手上比较柔软,感觉很温暖。
(2)鸽子的绒羽对于鸽子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预设:
鸽子的绒羽生在正羽的下面,鸽子在高空飞行时,起到保持体温,
减少热量散失,抵御寒冷的作用。
5、教师小结:通过观察鸽子的羽毛,我们发现,鸽子的正羽比较宽大,适于飞行;鸽子的绒羽比较细软,有利于保温。
冀教版五上科学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
2、能认识我们身边的导体和绝缘体。
3、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本课时的重点为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并总结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难点为判断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否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路检测器、20种以上的材料、检测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出示未连接好的电路检测器,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汇报。
3、让一名学生连接好电路检测器,使小灯泡发光。
4、教师介绍电路检测器,并把电线的两端包着塑料的地方连接起来,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回答。
5、教师出示一根铁棒,把它接到电路检测器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这个实验让一名学生来做。但这个实验在另一个有问题的电路检测器中来做,小灯泡肯定不会亮,这时让学生推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再连接到完好的电路检测器中。学生推测。
6、教师小结:研究中预先测试检测工具是否有问题,是实验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二)新课呈现
1、教师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材料来检测它们是否导电,但检测之前我们首先来制定一个“我们的研究计划”,(教师提醒同学们今天的研究计划不用手写,小组讨论后口述一下,研究计划就是我们怎样来检测,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
3、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计划,并汇报。
4、教师提醒检测的方法:预测——检测——再检测——判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再次检测,指名学生回答。
5、小组开始检测20种材料否导电,并做好检测记录单。
6、如果学生做的比较快,鼓励他们检测身边的材料是否导电。
7、检测完后,学生汇报检测结果,其他小组有质疑的随时提
问。其他小组汇报时说他们和汇报了的小组不一样的地方。
8、教师提问:有的小组检测了手指,小灯泡不亮,有问题吗?
学生讨论回答。
9、教师讲解人体和大地以及湿抹布都是导体,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0、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1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教室或身边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
a、橡皮b、铁片c、纸片d、木棒
2、下列物体是绝缘体的是()
a、铜丝b、铁片c、钥匙d、塑料
3、钳子的外面包了一层厚塑料是为了()
a、看起来漂亮b、可以经久耐用
c、绝缘和防止触电
判断题
1、电路中开关制作的材料都是导电材料。()
2、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只要检测一次()
3、铁是一种常见的导体。()
4、电器都是用电的器具,不需要用绝缘的材料。()
5、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
冀教版五上科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利用电流检测器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能够区分金属、石墨、食盐水、人体是导体,塑料、橡胶、陶瓷是绝缘体。
3、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检测区分生活中常见物品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
科学分工,合作制定探究计划。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电流检测器、常见导体和绝缘体材料、食盐、水、搅棒、人体验电球分组实验:电流检测器、常见材料实验袋、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谈话:大家先看这里。【出示简单的电路连接】见过吗?这是一个简单电路。如果我把开关按下去,灯泡就会??
2、设疑:如果我把一节导线断开,用其它物品代替这一部分导线,小灯泡还会亮吗?
二、引入课题
1、提问:我们来试试吧,请听实验要求:打开开关、接入物品、闭合开关、观察灯泡、打开开关、取出物品。
2、学生分组实验
3、设疑:奇怪,有些组的灯泡亮了,有些组的灯泡却没有亮。这是怎么回事?(实物投影分组的材料,并进行分类)
4、灯泡没有亮了,说明了什么?(生回答电流没有通过,或者这个物品不导电,或者这个物品是绝缘体)灯泡亮了,又说明了什么?(生回答电流通过了,或者这个物品导电,或者这个物品是导体)。
5、定义:通常情况下,容易导电的物品,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导体与绝缘体。(板书:导体与绝缘体)
三、制定实验步骤
1、提问: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哪些物品是导体,哪些物品是绝缘体?我们需要做实验检测。请看这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
2、谈话:既然是实验,就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实验步骤。以小组为单位,先说一说你们组的实验步骤。(学生2分钟自主探讨实验步骤,教师巡视参与)
3、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步骤,教师帮其理出顺序。(评价学生:你说的真棒!你观察得很仔细!教师态度要和善,要发自内心的去鼓励学生。)
4、评价:明德门小学的同学真棒,自己可以独立制定一套基本的实验步骤,老师把大家的实验步骤再进行完善。
教师归纳:
(1)小组进行分工;
(2)预测物品能否使小灯泡发亮;
(3)检验电流检测器是否正常工作;
(4)实际检测物品能否使小灯泡发亮;
(5)重复检验一次;
(6)记录;
(7)整理实验台;
5、小组分工:组长、管理员、检测员、记录员。
6、引导小组分工合作
谈话:
请看实验要求:
①分工明确到位
②实验小心翼翼
③交流轻言细语
④发言声音洪亮
⑤做一名倾听者
四、学生展开实验并汇报
1、教师分发材料袋,小组展开检测活动,教师巡视参与。
2、教师引导学生汇报:
(1)组内一名同学汇报,另一名同学做助手,将小组的检测结果贴在相应的区域;
(2)在汇报时,告诉大家你们小组检测的物品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3)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3)再分类,看看导体的材料有什么特征?绝缘体的材料又有什么特征?
3、小组展开汇报,分别得出导体的材料有:金属、石墨;绝缘体的材料有:塑料、橡胶、陶瓷。
4、提问:你喜欢导体?还是喜欢绝缘体?(学生各抒己见)
5、追问:假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是导体,会出现什么现象?都是绝缘体呢?
6、小结:这两种材料,都是生活中的必备材料,两者缺一不可。而且,导体和绝缘体一般情况下会同时出现在电工材料或电器中,就像这些材料。(播放视频)
四、探究水和人体的导电性
1、过渡:刚才我们研究的都是固定材料的导电性能,那么水导电吗?教师出示一杯水。生出现两种答案:会或不会。
2、探究水的导电性
(1)师:好!实验见分晓。师在实物投影仪下进行实验。
经过实验,灯泡没有亮,说明这杯水是绝缘体。
(3)设疑:如何改变水的导电性能,使它成为导体?
师:大家看这里。这是一些盐。倒入盐,我们试试小灯泡会不会变亮。
(4)小灯泡亮了,说一说你的想法。
(5)学生猜测,可能是盐导电。教师擦干检测头,在盐中做实验,发现小灯泡没有发亮。再把检测头放入盐水中,小灯泡又亮了。(通过这个行为,帮助学生辨析)
(6)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食盐水能使小灯泡发亮)板书:食盐水
(7)用电安全的教育
在我们生活中,只有两种水是绝缘体,一是绝对纯净的水,二是蒸馏水。而只要水中含有可溶解杂质,就能改变水的导电性能。我们的生活用水就是导体。在这里,李老师给大家强调:水和电的实验,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实验,大家千万不能去尝试。
3、探究人体的导电性。
(1)提问:了解了这么多的导体和绝缘体,我相信大家一定很关心,我们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这里有一个人体验电球,它能检测我们人体的导电性能。但是,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就由老师来完成这个实验。老师一手捏住其中一端,另一只手捏住另外一端。如果验电球亮了,说明人体是导体;如果验电球没有亮,说明人体是绝缘体。
(3)实验:教师实验,验电球亮了。检测出人体也是导体。
(4)安全教育:通过实验,检测出人体也是导体,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能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电源,以免发生意外。下面一些做法,请你做出判断。
a)检查电器时,必须断开电源。
b)发现电线掉在地上用手去捡,或用湿木棍去挑。
c)用东西去捅交流电插孔。
d)发现有人触电赶快用手去拉。
五、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1、通过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2、今天的课堂上我们认识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那么下节课我们将对安全用电做更多的探索,请同学们回家查找关于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我们下节课一起交流探讨。
六、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
人体食盐水金属石墨塑料橡胶陶瓷
不锈钢勺子笔芯塑料尺子橡皮筋陶瓷勺子
不锈钢尺子塑料梳子橡皮
回形针塑料勺子透明胶带
铁夹子
钥匙
七、教学反思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导体与绝缘体》,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与磁》的第二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一课内容“简单电路”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各种物体放到电路中去检验其导电性能,从而完善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知。针对这节课的特点,我尝试让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在小组探究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本节课,我有的放矢的根据学生特点,调整课程容量,使师生共融于课堂当中。就这节课来说,我认为亮点有以下几个:
第一,以旧引新,层层深入,教学思路清晰
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如何将这么多的教学内容流畅的开展下来,是一个难题。我按照学生认知的一般顺序和科学研究的一般顺序来设计课堂教学。首先,从学生认知顺序来讲,从固体的导电性入手,再到液体和人体的导电性,从简单到复杂,从熟悉到陌生,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认识新事物,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建立。
第二,因材施教,针对性强,科学探究有效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导体与绝缘体有一定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金属是导体,塑料等物体是绝缘体,甚至有学生知道干燥木头遇到水后会变成导体。可是,越熟悉的东西孩子们越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所以,我将这堂课的知识概念目标确定为:让学生亲历导体和绝缘体的探究过程,在常见的生活物品中寻找规律。
但是,并不是所有环节都是让学生一一动手探究。考虑到电的危险性,固体材料我制定为分组实验,学生参与动手探究;水和人体的导电性我采取了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探究。
第三、规范示范,科学激发,培养科学素养
本课以检测一件生活常见物品作为研究的开始,教师演示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这件物品,这组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老师规范的演示,引导学生了解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对实验成功的影响是重大的,尤其是在电与磁单元,这种规范、严谨的演示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帮助很大,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切实之举。
第四,以生为本,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科学实验中,操作的规范化程度往往决定着科学实验成功的系数,关系着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准备无误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小学科学课中的科学实验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科学实验,所以更需要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在学生实验之前,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步骤的制定当中,充分尊重学生意愿,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而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第五,立足教材,精心选材,让科学和生活密切相连
冀教版五上科学教案篇4
1、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各种鸟的喙外形特点是不一样的。
出示各种各样鸟类的喙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体会鸟类的喙不同的特点。
2、教师引导,为什么不同的鸟,鸟喙是不一样的呢?
因为不同的鸟吃的食物是不一样的,鸟类的喙与其食性密切相关。
短而直的喙是食虫鸟。
强壮而直的喙,末端有弯曲的钩,主要以鸟类和动物为食。
长而直的喙主要以鱼和虾为食。
强而尖的喙以昆虫为食。
扁平的喙大多数是杂食。
3、不同的鸟,有不同的鸟喙,不同的鸟喙适合吃不同的食物。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课本第10页上面4种不同的鸟喙各有什么特点?
它们适合吃什么样的食物?
预设:
第1种,鸟的喙长而直,适宜吃鱼虾。
第2种,鸟的喙强壮而直,并且末端有弯曲的钩,适宜吃一些小动物。
第3种,鸟的喙像锥子一样的,粗壮有力,适宜寻找谷物和种子。
第4种,鸟的喙长而尖细,适宜吸取花蜜等。
4、教师相机再出示一些鸟的喙,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鸟喙的特点,并说一说这些鸟喙适宜吃什么食物?
5、教师小结:鸟不管长出什么样的喙,都是为了寻找食物。
因此,鸟的喙也是适应自然适应生存的一种结果。
冀教版五上科学教案篇5
册数、单元:六上第一单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重、难点:
1、通过探究,让学生认识轮轴,知道轮轴的作用,以及轮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点)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描述等能力。(重点)
3、通过探究,使学生感悟到周围生活处处充满了科学,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难点)
教具准备:轮轴两个(轴同粗,轮大小不同)、铁架台、钩码、螺丝刀……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比赛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1、教师:同学们,前两节课,通过探究我们认识了杠杆,了解了它的一些原理。这节课起我们要来探究另一种简单机械,接下去,先让我们来玩一玩“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游戏。
游戏规则:同桌两人一组,力气小的同学手握螺丝刀的刀柄,力气大的同学手握螺丝刀的刀杆,两人向相反的方向用力,看看谁能取得胜利。
2、教师:谁赢了?说说你们的比赛结果?
3、教师:为什么力气大的同学反而输了呢?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1、学生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2、让学生说说比赛结果,并对结果做一个合理的解释或推测。
探究螺丝刀刀柄的秘密
1、教师:看来,螺丝刀虽然简单,但却隐藏着许多秘密。下面,就以同桌为单位,仔细地观察一下螺丝刀的构造,看看都有些什么发现?
2、教师:哪组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的发现?
a、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b、刀柄上有些凹槽,手握在上面时,可增加摩擦力,也就是说在用力时,能使得上劲。
小结:像螺丝刀这样,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轴”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
3、教师:认识了轮轴,接下去我们来体会一下轮轴的作用。出示幻灯片:
a、用一根绳子把几个钩码系在螺丝刀的刀杆上,转动刀柄,将钩码吊起;
b、把这几个钩码系在刀柄上,转动刀杆,将钩码吊起。
请每位同学分别试一试,并仔细体会操作时的感受,然后跟同桌进行交流。
4、教师:谁来谈谈你的感受?——用绳子将钩码系在刀杆上,然后转动刀柄比较省力。这就是力气小的同学能战胜力气大的同学的原因所在了。
1、学生观察螺丝刀的构造,并将发现用较为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2、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会,并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
轮轴的研究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介绍装置中的轴、轮及穿线的方法,出示幻灯片:
a、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的引线上,试试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这说明什么?
(当轴上挂x个钩码时,轮上只挂一个钩码便可保持平衡了——说明手握轮那部分工作时省力,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b、(轴不变,轮增大)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的引线上,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秘密?这又说明了什么?
(当轴上挂y个钩码时,轮上只挂一个钩码便可保持平衡了,这说明当轴大小不变时,轮越大就越省力。)
学生动手探究,仔细观察其现象,讨论其中的秘密,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课后延伸
教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学生先说一说,然后再回家找一找。
冀教版五上科学教案篇6
课题
?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作者及工作单位
韩城市新城三小 薛亚焕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体活动是让学生经历做酸奶的实践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细菌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是有害的,消除学生头脑中错误的认识。在做酸奶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一次成功的体验,一次耐心的等待,一次收获的喜悦。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认识乳酸菌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讨论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以及细菌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目标
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教学重点和难点
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
教学过程:
一、自己动手做酸奶
1.谈话:你们喝过酸奶吗?你们能向大家说说酸奶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交流。
2.猜测:你们知道酸奶是怎样做成的吗?
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教师分别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空的酸奶瓶,并让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从酸奶瓶上的配料表看到:鲜牛奶、蔗糖、乳酸菌。学生初步探知做酸奶需要的原料。学生可能会提出“乳酸菌是什么”的问题,教师可以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随后在第二环节——认识细菌中全面地解决问题。
3.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师提供做酸奶的材料:在煮好了的鲜牛奶(在电饭锅里刚煮的)里加入一些白糖,煮沸几分钟。每组发一份酸奶和煮好的鲜牛奶(放在罐子里)。
学生自带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过)。
出示教材中做酸奶的示意图,学生看图,制作酸奶。
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人消过毒的保温杯中,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盖上盖子。
测一测: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多少?
讲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
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能存放太久。吃了变质的酸奶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4.交流自己的制作感受,画好“心情曲线”。
教师在坐标的横轴方向上设计几个时间段,让学生在竖轴方向上画出做酸奶前后的感受,即画出“心情曲线”。等学生的酸奶全部做成后,再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感受。
评析:做酸奶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愿望,让他们每个人都来做一做。在做酸奶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控制好鲜奶的温度以及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控制”是科学课中常用的一个术语,也是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项基本技能,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控制是必要的。最后,学生利用曲线图绘制做酸奶时的心情,将活动延续到课后,关注自己做酸奶时的情感波动。“画心情”是一种新颖的评价方法。
师:当你们听说这节课要做酸奶的时候,你们的心情如何呢?
生:很高兴。
生:很激动。平时都是自己喝酸奶,想不到今天自己动手做酸奶了。
师:如果用一条曲线表示你做酸奶时的心情,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将曲线向上画,表示心情激动。
生:画一条波浪线,因为心情激动时心跳会加快。
师:这两种方法都行,大家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选择。我们也可以在坐标的竖轴上画一些心情指数,用线条起伏的高低来表示自己的心情。
师:开始做酸奶了,你的心情又怎样呢?
生:我的心情反而放松下来了。
生:还有一点点紧张,怕做不好。
师:如果心情放松下来,我们怎么用线条表示呢?如果心情紧张又该怎样表示呢?请大家在记录表中的几个时间段里画出自己的心情曲线。
评析:当学生们参与某一项活动时,他们的心情肯定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设计了心情曲线图(教学评价表附后),让学生在几个特定的时间段里画曲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变化。我们发现,当学生准备做酸奶时,他们的心情是激动的;当他们开始做时,心情趋于平和;等待时,心里有一点点的紧张与焦急;酸奶做好后心情又是高兴的;在品尝后,他们的心情是多样的,或是喜悦或是激动,证明他做成功了;失败时则表现为灰心丧气。当然,在具体评价时还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更好地发挥心情曲线的作用。
二、认识细菌,解释酸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1.提问:做酸奶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应保持在35~c。40~c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2.提问: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学生思考回答,提出酸奶中有乳酸菌,从而引出细菌的概念。
3.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来的有关细菌的资料,资源共享。
4.教师小结: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细菌的种类;细菌的繁殖;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对人类有功也有过。自然界中的腐生细菌可以将动植物的尸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既净化了环境又为植物制造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肥料。生活中人们也经常利用细菌,如制醋离不开醋酸杆菌,做泡菜离不开乳酸菌,有的细菌还可以制药。但有的细菌也可以使人类得上这样或那样的疾病。 ,
5.讨论:细菌的传播方式及预防办法。
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病菌传染的一些传播途径以及预防的办法。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病从口人,病从鼻入,外伤感染。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预防传染病,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锻炼身体,增强身体抵抗力。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