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规划评估和测验的方式,以确定学生的学术进展,教案可以根据不同学期或年级的需求进行修改和调整,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角的比较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角的比较教案篇1
活动名称:比较轻重
活动目标:1、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
2、知道物体的大不一定重,物体小的不一定轻。
活动准备:纸盒、天平、积木、弹子、塑料球、皮球、铁球等物品。
活动过程:1、请幼儿在众多的物品中,运用已有经验比较物体的'轻重。
——“这些物体是一样重的吗?”鼓励幼儿用手去掂分量。
2、帮助幼儿发现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
——请幼儿比较塑料球和皮球谁轻谁重,然后再比较皮球和铁球谁轻谁重。帮幼儿建立相对的概念:皮球和塑料球比,皮球重;皮球和铁球比皮球轻。
3、启发幼儿动脑子:有的物体的轻重差别很小,很难用手掂出。怎么办?
——出示两件重量接近的物品:“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件东西哪个重哪个轻呢?”(启发幼儿自由发言,肯定幼儿的想像和发言。)
4、介绍测量工具——天平。
——幼儿尝试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介绍天平的用法,准星必须居中,拿放要轻。
5、“猜一猜这两样东西哪个轻,哪个重?”请幼儿用天平测量验证。
6、选择体积相同质地不同的物品比轻重,理解体积大的不一不重,体积小的不一定轻的道理。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盒子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平验证。如:大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铁块。
7、请幼儿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
活动建议:在班级放置一天平,引导幼儿对天平产生兴趣并探索这种物体的功能。
活动延伸:1、带幼儿在室内或室外寻找可以比较的两个物体进行轻重比较。
2、请家长和幼儿一起看幼儿用书做智力游戏:比比谁轻谁重。
角的比较教案篇2
主题:
比较粗细
年龄段:
中班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辨别不同物品的粗细程度学生能够用“比较”这一概念描述物品的粗细程度学生能够用正确的词汇表达物品的粗细程度
教学准备:
各种不同粗细程度的物品(例如铅笔、钢笔、毛笔、细线、粗线等)图片或卡片,上面印有不同粗细程度的线条或笔画黑板或白板,以及相应的粉笔或马克笔
教学内容:
1. 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粗细程度的物品,让学生尝试辨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例如,教师可以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钢笔,让学生比较它们的粗细程度,并问学生哪一支更粗、哪一支更细。
2. 讲解
教师可以用图片或卡片展示不同粗细程度的线条或笔画,并让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比较”这一概念,并让学生尝试用“比较”这一概念描述物品的粗细程度。
3. 操作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每组拿到一些不同粗细程度的.物品,让他们尝试用正确的词汇表达物品的粗细程度,并在黑板或白板上画出相应的线条或笔画。
4. 总结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发现,并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学到了什么?”或“你们觉得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扩展: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材料(例如铅笔、钢笔、毛笔、细线、粗线等)制作不同粗细程度的线条或笔画,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然界中寻找不同粗细程度的物品,并尝试用正确的词汇表达它们的粗细程度。
角的比较教案篇3
教学目的:
能够感知和区分物体的轻重,会适当运用轻重来描述物体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大小不同的沙包,天平。
2、脸盆几个,同样大小的木块几个,不同重量的小物品几个。
3、铅笔和彩笔。
教学过程:
1、分组活动
1)掂沙包。请幼儿任取一个沙包,然后互相掂量、比较、说说谁的沙包重,谁的沙包轻。
2)请幼儿互相抱一抱,说出谁重谁轻。
2、游戏:“猜轻重”。
1)教师选择教室内的任何两件小物品,让幼儿用目测和用手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
2)教室可用天平确定每次幼儿的判断是否正确。
3、分组活动,让幼儿用天平比较教室内一些小物品的轻重。
4、集体谈话:还有那些方法可以区分物体的轻重?
5、小实验:那个木块上的东西重?
1)让幼儿往浮在同一个脸盆中的两个木块上分别放不同的小物品,并根据木块的沉浮情况判断哪个木块上的东西重,并想想为什么。2)教师讲解利用船体的沉浮判断物体轻重的简单方法:船体深,船上的东西越重。还可以给幼儿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6、指导幼儿完成书上的练习:请幼儿给轻重不同的物体画上标记。
7、户外游戏:跷跷板
1)幼儿自由玩跷跷板,引导幼儿发现跷跷板的原理。
2)请2—3个体重相差比较大的幼儿,让他们通过跷跷板两两比较,找出最重的和最轻的,使幼儿明白轻重是相对的。
3)让幼儿想想怎样玩跷跷板才好玩?
角的比较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学习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较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二、活动准备
1、每人一套操作材料(大矿泉水瓶、小矿泉水瓶、椰奶瓶、旺仔牛奶瓶)。
2、事先设置好表演情境。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学习在同一平面上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
设置表演情境。请两个小朋友比高矮,甲站在地板上,乙站在椅子上,问:他们俩究竟谁高,谁矮呢?“文章这样能比出高矮来吗?为什么?鼓励幼儿充分讨论。
教师小结:比较高矮时,俩人必须都站在同一平面、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
幼儿示范正确的比高矮方法。
2、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请一个比前面二个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来与他们比高矮,问:怎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矮,一会儿又说这个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还是高呢?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
3、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指导语:一天,几只瓶子在一起吵吵嚷嚷,它们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排队,现在请小朋友都来帮它们排排队,排好以后要说说你们是怎么给它们排的队。
4、幼儿通过自身参与,进一步体验物体的高矮是比较出来的。
玩游戏《比高矮》: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选出每组最高的小朋友,再派出来比赛,选出全班最高的小朋友,颁发奖牌,并鼓励小朋友,多吃饭菜、多运动,才长得高。
四、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房屋、树木、运动器械等,并比较它们的高矮。
活动反思:
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角的比较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在比较活动中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2、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比较性观察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学习区分高矮,掌握区别高矮的简单方法,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课件:数学卡—3比较概念,3—4比较概念,3—5比较概念。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组织幼儿做相反游戏,激发兴趣。老师说“高”,小朋友说“矮”,同时蹲下;老师说“矮”,幼儿小朋友说“高”,同时站起来。
二、展??
1、学会区别高矮。
(1)和同伴比高矮,
请幼儿和伙伴比一比,说出:谁高谁爱?谁和谁一样高?
(2)数学卡:3—3比较概念
比一比,两座楼,哪一座高?哪一座矮?两个礼品盒,哪一个高?哪一个矮?两个厨子,哪一个高?哪一个矮?两个梯子,哪一个高?哪一个矮?
2、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掌握比较的方法。
(1)请一高一矮的两名幼儿,矮的站在凳子上,高的站在地上;用挡板遮住他们的下半身,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
(2)一只长颈鹿在地上,一只小猫爬到树顶,小猫低下头对长颈鹿说:“瞧!我长得比你高。”提问:小猫的话对吗?为什么?
(3)讲解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小结:比较高矮时要占站在同一高度。
3、感知高矮的相对性。(教师注意表述要清楚明白)
(1)数学卡:3—4比较概念三座楼相比:
甲楼同乙楼比,甲楼比乙楼高,乙楼比甲楼矮。甲楼同丙楼比,甲楼比丙楼矮,丙楼比甲楼高。三棵树相比:
引导幼儿说出:乙跟丙比,丙比乙高,乙比丙矮。
(2)讨论:为什么第一次乙高?第二次乙变矮了呢?
(3)小结:一个人或一个物体是高是矮,要看和谁相比,高和矮是会变的。
4、小组4人排队,渗透高矮排序。请幼儿说出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进一步感知高矮的相对性,尝试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
5、音乐游戏“找朋友”
老师播放一首欢快的儿童舞曲,幼儿按节拍拍手,找到朋友后握手、鞠躬、比高矮。
待幼儿均找到朋友后,音乐停止,幼儿说出两人比较的结果。游戏反复进行,朋友不断交换。
三、结束
活动评价,表扬积极参与比较、认真观察的幼儿。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