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大家需要事先制定一份教案,我们在写教案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课程情况来,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分饼北师大版教案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分饼北师大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激励学生愿意主动识字,认识本课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朋友”的含义,知道丁丁是怎样帮助冬冬的。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知道丁丁是怎样帮助冬冬的。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朋友”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谁会唱《找朋友》这首歌?(师生拍手唱)
2、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朋友,那冬冬的朋友是谁呢?(丁丁)让我们来听听冬冬和丁丁的故事吧。
请孩子们举起小手,跟着我写课题。(生书空“课”“文”两个字的笔顺。)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喜欢这篇课文吗?请孩子们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2、课文有几个自然段?(4个)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请4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读一段评价一段。)其余的孩子小手指书,小耳朵认真听他字音读准没有。
4、孩子们真能干,自己就会读课文了。课文里有许多词语朋友,不知道你们能不能认识它们?(出示词语)
(1)请孩子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2)谁愿意把词语读给大家听听?(抽生读词语)
(3)齐读词语。
(4)男、女生比赛读词语。
5、生字从词语里走出来了,在书上排好了队,请孩子们把生字条的字读给同桌听听。
6、生字来到了我的卡片上,你还能认识它们吗?齐读卡片。
7、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三、读书讨论,体会感悟。
1、孩子们真能干!生字回到课文里去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读通句子,相信你比刚才读得更好!
2、师引读:“冬冬胆子很小。有一次,老师请她读课文。她……”(生读:害怕读错,越读声音越小。)
3、这时候,同学们有什么表现呢?如果你是冬冬,你会怎么想?
4、这时,丁丁是怎么做的呢?请孩子们默读三、四自然段,用“——”勾出丁丁说的话,读一读。
5、抽生汇报读这两句话。
6、如果你是冬冬,听了丁丁的话会怎么想?
7、听了丁丁的话,冬冬又是怎样读课文的?师领读最后一句“这一回……”
8、你觉得丁丁是怎么对待朋友的?(关心、帮助朋友)你想对那几个同学说什么?你想对丁丁说什么?
四、总结全文。
1、师总结:丁丁没有象有些同学那样笑冬冬,而是关心她,这才是真正的朋友。有朋友真好。让我们再唱一次《找朋友》吧。
2、表演唱《找朋友》。
分饼北师大版教案篇2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3、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资料,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端木蕻良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阅读提示”给课文做批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欣赏一个美丽的地方,看完后,谈谈你的感受。(出示东北地区的美丽图片。)
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东北地区,她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这个地方被日本人的铁蹄所践踏,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那个时候人们内心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东北流亡作家的爱国炽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东北作家群。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团,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3.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
4.展示重点词语读音,然后多种形式读写。
端木蕻良(hóng)炽痛(chì)嗥鸣(háo)谰语(lán)斑斓(lán)
怪诞(dàn)浆液(yè)亘古(gèn)默契(qì)田垄(lǒng)蚱蜢(zhàměng)污秽(huì)白桦树(huà)
5.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炽痛:热烈而深切。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灿烂多彩。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奇怪,古怪。亘古:远古。
污秽:肮脏的东西。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四、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倾听誓言,整体感知内容。
现在请大家认真欣赏课文朗读视频,整体感知内容,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第一段主要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主要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由战斗而牺牲!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点拨: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讨论: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活动二:大声朗读,触摸挚爱的土地
同学们,当我们的国土沦丧时,你不悲痛吗?当我们的人民被蹂躏时,你不伤心吗?下面请你带着对祖国的热爱,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给课文做批注,自主探究下面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1、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怎样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1)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美丽的。从下面语句看出来:“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
2)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富饶的。从下面语句看出来:“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
3)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我生活过的。从下面语句看出来:“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
4)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神秘独特的。从下面语句看出来:“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总结:文中许多描写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叠现出家乡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人怎能不热爱这片关东原野?
2、作者说“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你从文中什么地方能看出来?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使我不得不回去。”
“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活动三:涵咏品味,体会强烈的抒情
同学们,作者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作者不仅在文中直抒胸臆,大声呼告,还用了其他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现在,我们涵咏品味语句,体会文章强烈的抒情,然后围绕下面问题进行智力抢答赛,看谁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1、“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这两句话使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2、“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这几句话反复出现“当我……的时候”,有什么作用?
点拨:这几句话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有利于抒发内心的情感。
3、“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选择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句式构成了排比,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了对东北家乡的热爱之情。
4、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点拨: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活动四:字斟句酌,体会关键词句
请大家结合写作背景,合作交流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第一段中列举了大量物产、景色有什么作用?
点拨:作者把故乡写得如此美好,如此丰饶,能让我们更爱她,并为她的美好被埋葬而感到悲愤。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恢复故乡的美好的信念和决心。
2、“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点拨: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之情。表明“我”将抗击侵略者,为保卫家乡牺牲一切,并具有相信最终能获胜的坚定信念。
3、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的含义?
点拨:“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4、怎样理解文中“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个词语的含义?
点拨:“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使用“埋葬”形容我的欢笑,是为了说明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所以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这其实是使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5、“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点拨:这句话是说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6、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活动五:拓展阅读,激发爱国热情
同学们,当国难当头的时候,许多作家、诗人纷纷拿起手中的笔,与敌人斗争,抒发爱国之情,现在,我们欣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感受诗人的爱国热情,热爱我们的祖国。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希望我们学习作者那种对故乡、对土地、对祖国炽热的爱,努力学习,早日成才,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
六、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直抒胸臆、呼告的手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学校的感情。
2.背诵课文中喜爱的语句。
分饼北师大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会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掌握几种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新知:
1、教师出示课件与问题: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2、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推荐人员进行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我先数了数整个格子的大约是11个,其他不够一个格子的我进行了拼补,这样大约是17cm2。
小组2:我们的方法也是这样的,我们把不满一格的按照一格进行计算,这样大约是18cm2。
3、师:归纳一下同学们的做法,基本上都是利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估计的。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
生1:我把这个脚印看成了近似的长方形,长6厘米,宽3厘米,所以面积是3×6=18(cm2)。(学生在实物投影前画出他看的近似图形,学生们表示认可)
生2:我有个不同的方法,我是看成了近似的梯形,上底是2厘米,下底是3厘米,高是7厘米,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即(2+3)×7÷2=17.5(cm2)。这样和生1的差不多。
师:回顾一下刚才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
生1:我们用了数一数的方法。
生2:我们把这个脚印看成一个近似图形进行计算。
二、练习
1、用练习纸估计自己的脚印有多大,同桌互相检查。
2、p78的练一练
先独立估计,在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怎样计算出树叶的面积?
先讨论,在交流做法,回家之后独立完成。
三、小结。
分饼北师大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过程及其内容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化开始起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学生阅读教材导入框教师由此导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 18页—19页,思考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上面临怎样的局面?(背景)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
多媒体出示背景
(1)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表。
(2)中国、印度、美国的工业的对比表格。
(3)毛泽东的话语。
教师归纳背景1: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水平 背景2:我国工业水平落后
?教师提问】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当时的经济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
学生回答: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多媒体展示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图片)
?教师过渡 】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第二段内容看一下,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教师要求]请大家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复述一遍。 多媒体展示一五计划的任务 [教师引导]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一般来讲,应该是先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对呀?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1. 当时的国情,中国的工业基础太薄弱。
2.受苏联发展的影响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成就。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一看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
思考:动脑筋
教材第20页
[教师引导]对于课本上“动脑筋”栏目中小女孩提出的观点应该怎样看待呢?我们说,看待任何事物,必须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解放牌汽车也是这样,我们应当看它诞生的意义和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而不能拿它和现在的产品去比。
[教师过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师提问】
(1)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会议是什么?
(2)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3)这次会议上制定的宪法的性质如何?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看书,知道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教师提问】 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
师生通过讨论,总结: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分饼北师大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完成能读、会读和读好的过程。
2、掌握要认的生字和课文中的部分其他生字。
3、激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要认的生字是重点。
教学难点:
1、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主学习,朗读认字,读出神奇、愉悦的心情是难点。
2、培养学生的想象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是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挂图4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感受美
兴趣是学生的老师,我先通过猜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观看课件感受彩虹的美。其设计如下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她很美丽,你们愿意猜猜看吗?(课件出示谜面:一座天桥高又高,五颜六色真好看,雨后才望天上挂,行人
汽车不能上。)猜出是谁了吗?(出示谜底:课件彩虹图) 板书:彩虹
2、师生交流,丰富知识储备。谁见过彩虹呢?请见过的同学说说彩虹的形状、颜色,让学生发挥想象彩虹象什么?
3、通过观看课件(彩虹的形成)直观的感受到彩虹的美,了解彩虹的知识。
说说自己的感受。你们觉得她美丽吗?板书:美丽的彩虹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丁丁和东东看见彩虹以后的想法呢?
二、细读课文,入情入境
1、教师范读(课件展示全文):提醒学生注意标出生字
2、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丁丁和东东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3、老师把课文的每一段都画出来了,你们看!(出示四幅图画)
我从大家的表情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感受到彩虹的美丽了,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的一幅图
(1)我喜欢: 丁丁看银河的那幅
a 说说为什么喜欢?
b 这幅图上画的内容你能在课文中找出来么?找到的自己在下面读
(课件显示这段文章)
c 指名读─ (可以多让几名学生读)
d 你们觉的谁读的好?为什么?
e 如果你一边读一边想,一定能读的好。鼓励学生激情。
f 再指名读---
(2)还有喜欢别的图画的吗?我喜欢:仙女的那幅
a 说说你喜欢它什么?
b 仔细观察项链和彩虹有什么相同点
c 谁能读出课文中描写这段的文字吗?(课件显示本段文章)
d 读的好,及时表扬。让我们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f 谁能把你想的读出来呢?指名读___
e 让我们学他的样子一起读一遍
(3)谁再来说说自己喜欢的图画?
a 请他读出课文中的这一段(课件显示本段)
b 老师也想读这一段,你们来做裁判,看看谁读的好?为什么?
c 是啊,文章中在句子的最后出现了问号,所以读的时候要带疑问的语气去读,知道吗?这就是老师比他读的好的原因。
d 自己试着读,你们一定能比我读的好。
e 分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好
f 表扬读的好的,鼓励同学要象他们学习
(4)喜欢最后一幅的同学站起来,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课件展示本段文章)
a 请大家来评他们读的怎么样?
b 谁能比他们读的更好呢?指名读___
c 你们读的让我越来越喜欢这句了,能和你们一起读吗?
(有感情的齐读)
三、整体感知,再现美
1、分角色朗读全文。喜欢谁就读谁说的话,其他的老师读。
2、请代表上台表演读,评出表演奖。
3、全班同学发挥自己的想象一起表演读。
四、拓展练习
用“我喜欢彩虹,因为¨¨”句型说一句话
(说出自己的想法是难点,在此我出示几幅彩虹的照片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受,从而激起对彩虹的其他想象。)
五、在游戏中识字(课件出示课文生字)
1、学生生词
师:听到同学的读声,课文里的词语高兴的跑出来了,大家看看他们是谁?
师利用课件逐个出示生词,生认读。
(彩虹 天晴 神奇 天空 银河 遥远 仙女 戴花 一定 头顶 下滑 巨大颜色 清淡 渐慢)
2、认读生字
师:同学们真棒,这些词语你们都认识了,他们现在变成单个的字看你们还认识不?瞧!
(师用课件出示单字)
师:请同学们赶快读一读,一会儿要鼓励读得又对又好的同学,生练读,请小老师领读。
师:今天彩虹姐姐送来了一个礼品盒,里面装着这些字,每个生字都贴着一个漂亮的小贴花。请你从礼貌摸出一张大声读给大家听,读对了这张,上面的小奖品就属于你了。
师举礼盒,生摸出卡片读。
3、小游戏“开花结果”
师:刚才没有得到小奖品的同学不要急,我们还要接着做一个开花结果的游戏,你给生字组词或说一句话,它就会结出一个大苹果.
师:我们先来给"虹"字开花,看看能结出果子吗?
师生游戏……
六、总结。(活动延伸:造彩虹)
从小朋友今天的表现可以看出你们喜欢彩虹,对吗?老师也很喜欢它。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彩虹呢?我想造个彩虹送给你们做为今天的对你们的奖励。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