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一篇事迹材料需要有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通过写事迹材料,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勇气和动力,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名人励志事迹8篇,感谢您的参阅。
名人励志事迹篇1
孙康是晋代人,家境贫寒,爱读书。晚上,虽然我有时间,但我买不起灯油。我不得不默默地回忆和消化白天学到的东西。有一年冬天,他半夜醒来,觉得屋子里不黑不黑,隐约能看见什么东西。那是白雪的倒影。这给了他一个灵感:为什么不利用雪光看书呢?于是,雪夜,尤其是月光下,成了孙康努力学习的好时机。由于勤奋好学,他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成为了帝国史学家。
三。头部悬挂很锋利
战国时期,魏国的苏秦、张颐与归谷同师。当他昏昏欲睡的时候,他用锥子扎了大腿,血就流到了他的脚上。
在汉代,孙京喜欢学习。读书时,他用绳子把头发绑在屋梁上,以防打瞌睡,并督促他努力学习。
名人励志事迹篇2
岳飞(公元1103—1142年)出生于河南省汤阴县一个贫苦农家。据说岳飞呱呱坠地的那天傍晚,刚巧一只大鸟从屋顶上飞鸣而过。父亲岳和便给他取名叫“飞”,字“鹏举”。
岳飞青年时代,是在国家内忧外患之中度过的。宋朝统治者纵情享乐;长期生息在我国东北的女真族勃然兴起,建立了金政权。1127年金攻陷宋都城汴京,北宋宣告灭亡。
这一年,岳飞正好24岁。这个饱读兵书、谙熟武艺、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盼望有一天能够投身疆场,为国家报仇雪耻。当招募“敢战士”的消息传来时,他报名参军。就在他走上战场的前夕,深明大义的母亲,特意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嘱咐他一生一世都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勇杀敌,决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岳飞参军后,一直坚持战斗抗金的最前线,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英勇杀敌。他率领的`“岳家军”不畏强敌,独当一面,先后六次与金兵交锋,均获全胜,“岳家军”声威大震。而赵构却重用宠臣主和派代表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为了拯救沦陷在敌占军的苦难同胞,把敌人驱逐出境,岳飞不顾自己位卑言轻,上书给皇帝赵构,坚决反对继续向南逃跑,力谏赵构返回汴京,亲率六军北渡黄河,这样将帅一心,一定可以收复中原。这道奏书进呈后,触怒了赵构和黄、汪这些妥协投降派。他们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把岳飞的官职革掉了。闲居三个月后,岳飞难以压抑心中报效国家的强烈意愿,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岳飞慷慨陈词,决心以身许国,消灭敌人,恢复故土,以报答父老乡亲。从此,岳飞又转战在抗金的战场上,而且-越勇,“岳家军”的旗帜成了抗金力量的象征。金兵统帅不得不惊讶:“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名人励志事迹篇3
张海迪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 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5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名人励志事迹篇4
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画坛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对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特别是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除了在艺术界深得敬仰和追捧,他在对待朋友和做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真诚和谦逊,也同样被人所尊敬。
徐悲鸿与赵望云都是张大千的好友,二人也都以擅长画马闻名,而徐悲鸿的名声却始终比赵望云大,赵望云就有些不服气。有一天,赵望云单独问张大千:“人家都说徐悲鸿画马比我画得好,你说说我们俩到底是谁画得好?”张大千不假思索,说:“当然是他的好。”赵望云听了很是失望,追问为什么,张大千笑着说:“他画的马是赛跑的马和拉车的马,而你画的则是耕田的马。”一句看似玩笑的大实话让赵望云不得不点头认同。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他的学生设宴为他饯行,邀请着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等社会名流作陪。宴会开始,张大千举杯先向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众宾客莫名其妙,梅兰芳也不解其意。张大千忙笑着解释:“你是君子,唱戏动口;我是小人,画画动手。”一句话引得满堂大笑,也让梅兰芳对张大千的为人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不断学习各种传统绘画技巧、赴敦煌耗时三年描摹石窟壁画……长久以来,张大千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一个痴迷艺术的画家形象,然而,幽默的张大千却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他更真实的一面。对赵望云询问的坚持事实,当面说真话;对梅兰芳的不摆架子,恭敬尊崇之心,则充满了谦虚、低调的人生态度。通过幽默的话语,让人看到一个大师的风范,如此坦荡的胸襟和谦逊品性,和他的作品一样值得敬仰。
名人励志事迹篇5
历史见证了这一刻,世界见证了这一刻!北京时间2月18日,当王濛在温哥华冬奥会女子500米短道速滑决赛中成功卫冕之后,在全世界无数观众面前,她激动地跪在冰面上,冲着自己的教练磕了两个头。
不知内情的人也许会这样想,王濛的这一跪,只是其夺金后狂喜激动的宣泄,而了解内幕的人此时一定明白,王濛的这一跪,是她从一个“刺头青”走向成熟后对自己教练的深深感恩。
用王濛自己的话说:“这两个头,一是感谢教练的知遇之恩,是她让我知道500米短道速滑到底该怎么滑;二是感谢领导、队友和医务人员等所有给予我帮助的人。”她提到的教练,就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主教练李琰,也是在3年前被王濛“炮轰”的李琰。
2006年,在都灵冬奥会上,年仅20岁的王以44秒345轻松夺得女子500米短道速滑冠军,为中国代表团赢得都灵冬奥会首枚金牌,打破了中国代表团在都灵的“金牌荒”,王也因此成为国家队最大牌的队员。2007年,李琰从美国回来担任中国短道速滑队教练不久,就遇上了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召开。当中国女子队在1500米比赛失利后,王把失利的原因归咎于李琰的执教理念,在公开场合口出狂言:“这是什么战术呀?什么都没有,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再在国家队了,我会主动申请回到黑龙江队。”当时,王并未意识到自己这句话会在社会上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一时间舆论哗然,王和主教练李琰之间的矛盾,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把狂妄、自大、“刺头青”等词语毫不吝啬地送给了年轻的王。
虽然王濛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队里写了检查公开向李琰教练道歉,最终还是被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下放”回到了黑龙江队。
在被“下放”的那段时间,王濛仿佛变了一个人。她后来回忆说:“从都灵冬奥会所谓的‘一夜成名’到‘亚冬会风波’,我承载了太多人的厚望。我没有被挫折击倒爬不起来,我一直咬紧牙关在努力努力,不停地向前冲冲冲,因为我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和担子。像我这样年龄的女孩子,还在父母身边撒娇、在学校无忧无虑求学、和朋友打闹,但我明白,从自己穿上冰刀,站在起跑线,为短道速滑而生的那天起,这些都不再属于我。”
当王再度回到国家队时,李琰并未计较前嫌,而是大度宽容地接纳了她,并力主王担任了国家队的队长。犹如凤凰涅的王,在李琰的训练下成绩突飞猛进,担负起了“领军人物”这个角色,和李琰相处得像母子一般。王感触颇深地说:“以前确实是我错了,经历了一次大起大落,我才真正看到自己的不足,也深切体会到了李教练一颗慈母般的心。在她的教诲下,我已完全改变了自己。以前,我在比赛时只管我自己,自己赛好就行了,现在看到队友们赛得好,我打心眼里高兴。”
在此后3年的所有赛事中,王濛参加的500米比赛几乎没有让冠军旁落,她甚至成了这个项目世界上能滑进43秒的唯一一人。但她已完全没有了先前的“大牌”作派,相反,成绩越好,对教练李琰就越尊敬。李琰曾私下说:“王濛越来越成熟和沉稳了,她已具备了大将风度。”
当王濛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夺得500米金牌,从而使她成为中国队首个在冬奥会上卫冕成功的选手后,她首先想到的是和自己3年来朝夕相处的教练李琰,在滑过终点线后的第一时间,她便冲到了教练席,对着自己的恩师李琰双膝跪地磕了两个头,随后一跃而起,紧紧抱住了李琰。
此时的李琰,也忘情地和自己的爱徒紧紧相拥,喜极而泣地开玩笑道:“真是个俏皮的孩子,回去之后就该朝我要红包了,这不是过年了嘛!”
王濛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以最传统最感恩的方式感谢主教练对我的宽容,更感谢教练带给我这么好的成绩,让人看到王濛滑得真不错。我虽然感觉自己比以前更沉稳了,但我认为,人在越接近自己目标的时候,就越容易发生问题,所以,就越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名人励志事迹篇6
战国时,齐国有个隐士名叫颜躅,他颇有才能,不愿从政,甘愿过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时间长了,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齐宣王为了搜罗人才,派人把颜躅请了来,要委以官职。颜躅不便违命,只得进宫朝见宣王。
这天,齐宣王高坐在朝廷上,他以为自己是一国之君,颜躅是个无官无职的文人,便以轻蔑的口气说:"躅,过来!"颜躅是个很有骨气的人,见宣王这样对待自己,心里很生气,便立在那里不动,用同样的口吻说道:"王,过来!"齐宣王听了,又改作笑脸,客气地说:"颜先生果然名不虚传。请您帮助我,作我的老师,我要向您请教。您要是能到我这儿来,咱俩一同生活,一同游玩,保证每餐都有牛羊肉和猪肉吃,出门也有车坐,您的夫人,儿女也都能身着衣锦,尽情地享受荣华富贵。"
颜躅听了这番话,感到齐宣王是在利诱自己,便严肃地回答说:"谢谢。我不要什么荣华富贵,我愿'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娱'!""晚食以当肉"是说,我虽然穷得吃不起肉,但我推迟吃饭时间,等饿极了再进食,就和吃肉的滋味一样了,"安步以当车"是说,我虽然穷得没有车子坐,但我步行时把脚步放慢些.放平稳些,就和坐车差不多舒服了;"无罪以当贵"是说,我虽然是个平民百姓,但我只要清白正直,不做坏事,就是一个很高贵的人了;"清静贞正以自娱"是说,我一身清白,自由自在地过着隐居生活,自己就感到无限欢乐了。
颜躅的这番话,说得齐宣王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名人励志事迹篇7
清代大书法家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令时,十分同情当地百姓的疾苦。他经常乔装改扮,到民间走访,了解民情。
有一年春节期间,郑板桥打算和百姓们一起过节,于是独自在街上闲逛。他看见一户人家的门上贴着一副奇怪的对联,便停下了脚步。
郑板桥盯着对联看了许久,叹了口气,摇着头离开了。大约一个时辰(两个小时)的时间,远处有一个身影缓缓地走来。
郑板桥回来了,只见他肩上扛着一袋大米,手里还拎着一包衣服。郑板桥把东西放在这户人家门口,上前敲了敲门。
开门的是个穷书生,衣着单薄,正饿得发晕。郑板桥赶紧送上东西,书生感动极了,向郑板桥道谢。小朋友,你猜郑板桥怎么知道书生缺米又缺衣的呢?
原来,书生门前的对联中,上联少个“一”,下联少个“十”。两个字的谐音正好是“衣”和“食”,于是郑板桥给他送去了衣服和食物。
名人励志事迹篇8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水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的诠释。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那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
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
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走在实验田里,突然发现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心研究。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